相信未来—— 上海戏剧学院2018届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 黄昌勇 2018年6月20日 亲爱的2018届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是上海戏剧学院2018届学生毕业庆典。我首先代表学校向各位毕业生,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祝福!祝贺同学们圆满完成学业。我还要感谢全体毕业生的家长,感谢你们与我们一起陪伴同学们的成长;我还要感谢全体教职员工为我们大家辛勤的工作、勤勉的付出。 6月初,戏文系博士生林青虹因为要到国外进修,不能参加今天的毕业典礼,就穿上博士服满校园找老师、同学合影,她当天的朋友圈让我感动,她特意到食堂找到食堂师傅们拍照,她说:“吃饭不忘做饭人”,食堂是我在上戏打交道最多的部门,食堂的大哥大姐是默默无闻的“博士后”。她说找他们合影,他们居然害羞,还有的泪水在打转,说谢谢你看得起我们——这可能就是我们的毕业生最为朴素而真切的感情,不管你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遇到多少不满、不公、不平甚至委屈,但当你要离开的时候,留下的都是美好,上戏就变成你一生中的最爱。 上周,舞台美术系在端钧剧场举办校友蔡国强《绘画的精神》纪录片展映,我电话征求蔡老师如何安排他们晚餐?他说就在食堂。不知道上戏人为什么对食堂感情如此深厚?是的,在我看来,一个大学如果连食堂都办不好,我看其它也不会怎么样。上戏之所以还有一点成绩,可能就在于我们的食堂办得不错。但我也听过这样的话,说是现在的同学们不太到食堂了,“早餐基本不吃,午饭全靠外卖,晚上只有夜宵”。看来食堂有了危机,其实食堂的危机就是大学的危机。 每年我们都照例在大家离开前召开毕业生座谈会,我们的同学情商都很高,我们要求他们提意见,但他们还是一开口都是誉美之词。表演系袁朗琪同学说:毕业了,自己可以做一个演员去工作。舞台美术系的乔志秦说自己可以做一个独当一面的舞台设计师,戏文系的葛许越说:完全认清了自己,对自己的职业有了规划。 同学们对专业定位、课程安排、办学空间、设施设备、信息建设、服务管理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比如办学空间一直是困扰上戏发展的一大难题,19年浦江新校区投入使用,学校空间问题将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但同学们提出的一些内涵建设、服务和管理的问题,让当天在座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有些紧迫感。 大家熟知的清华校长梅贻琦的教育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就是说硬件的改善容易,内涵建设更加重要。上戏从创校开始至今,可以说一直面临着空间紧迫的问题。但我们依然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什么原因,我看就在于我们坚守大学精神,我们有一批把学生放在教育教学中心地位的大家名师。去年,一位校友与我谈话,他说现在的上戏与当年比较,感觉名家名师少了点,我深以为然。因此学校的师资培育和建设也是我们党代会以后的一个重点工作。6月5日,学校发布的一次性大规模的公开招聘64人,就是一个大动作,也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反响。 我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把这次座谈会每一个建议分类列出,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有条件的要立即整改,条件不成熟的创造条件整改,确有困难的要做出说明,要把整改情况回复给参加座谈会的同学们,不允许出现毕业生们说了也白说的情况。 参加毕业生座谈会的葛许越同学用四年的时间拿到上戏和英国利兹大学两个本科学位,在利兹大学的学位论文还拿到了一个最高的一等成绩,也拿到纽约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录取通知书;像葛许越同学这样到海外名校深造的同学现在也越来越多了,音乐剧尉婧姝,同时得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英国利兹音乐学院等几个名校的硕士录取通知书,皇家音乐学院的音乐剧表演专业还是给亚洲地区唯一的名额,我们祝贺他们。 我们毕业生中还有不少励志的故事,舞台美术系的孙明同学,是班级年龄最大的,他高中毕业在海边卖了一年螃蟹,之后参军、复员,凭自己的努力考取上戏,今天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业前还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据说他读书期间还收获了跨国爱情,每天早上他与表演系同学一起出早课,人家背台词,他背英文,因为要与国外的女友交流。 无论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还是继续深造,走向世界;这就是上戏的光荣和梦想,我们以专业化的培养模式,造就的是一批批走向社会、有理想、有技能的艺术人才,我们也以开放的全球视野,为同学们搭建继续追梦走向远方的阶梯。 15号晚,蔡国强校友在纪录片放映结束后的交流中,他说艺术上要成为一个“坏孩子”,否则就不会有出息,要闹出一点事,就不能太乖,他说无论这个社会怎么发展,包括人工智能怎么进步,机器人永远代替不了有血性的艺术家。我感觉上戏近几年这样的“坏孩子”可能多起来了。作为大学的管理者,大家都喜欢那些听话、守纪、勤奋、好学的好孩子。有位今年应该毕业的同学,因为缺勤、旷课受处分,但他却自己完成原创音乐剧剧本创作,并作为导演发动上戏各专业同学组成剧组,还叫来了同济、东华、上理工的同学参与,去年10月原创音乐剧在端钧剧场演出,全组演职人员达到40人!要知道,我们学校专门的演出管理机构,每每遇到毕业大戏,就是一个难题,一个在校本科生,管理一个庞大的剧组,实属不易。据说接下来开始全国商演,同名电影也将在今年开机。 还有一名毕业生,据班主任说,二年级开始就在外面跟各种剧组,从后期剪辑、前期拍摄到文案、表演、导演,全程可以一个人完成,据说社会上一些小制作公司特别喜欢他,我们很多同学向学校提意见有一条就是毕业作品学校投入经费太少,可这位同学万事不求人,自编自导的毕业作品通过众筹等方式就募集了六十多万资金,获得上海高校联盟十佳作品、十佳文学IP称号, 获得成龙微电影大赛最佳导演奖, 还在继续参加各类电影节的比赛。据说由于不大参加集体生活,与同学的关系比较紧张,但他与专业老师关系非常好,经常互动、还互相欣赏。 现代大学有一套自己的治理体系和制度体系,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但我们是不是也反思一下,学校经年不变的制度规章是否也可以与时俱进,古人讲因材施教,我们提倡的精英教育,特点就应体现在这里。 比如我一直建议学校早上第一节课放在9点甚至10点钟开始,因为现代社会,尤其是身处大都市,早睡早起已经不可能了,而且我一直认为有创造性的艺术都是产生在夜晚;当然,我还建议晚饭后继续排课,这样同学们也自然不能晚上“野”在外面吃夜宵。 当然“坏孩子”也要有边界,我这里就是指那些有独立思考、有主见、不盲从,敢于挑战权威、大胆创新甚至勇于冒险的人;坏到违法乱纪甚至走向犯罪,比如砸出租车之类,就另当别论了。 在上戏大家说有两种活法,我理解就是“好孩子”和“坏孩子”的活法,两种活法,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殊途同归。 上面我讲的都是学生,下面允许我讲一讲老师。 去年毕业典礼后我开始使用微信,至今还不到一年,已经体会到微信的巨大好处。比如说如果没有微信,我今天的讲话稿不知道怎么写,因为微信给我提供了不少素材。学校有几位教师的微信我经常要学习,比如表演系的李芊澎老师,有一天她感谢了当年教她的一大串老师,我看了一下,都不是专业课教师,都是通识教育的老师;我就明白了她现在特别重视对班级学生的通识教育的原因。这学期开始,她要我推荐老师给她班级同学开文学选修课,我推荐了刚从华师大中文系到上戏任副院长的杨扬教授和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两位都是评论界的大人物,在师大和复旦开课学生要抢才行。可他们在我们的同学面前遭遇了滑铁卢,杨院长两次上课,没有几个同学出席,这门课选修课也只能以取消收场。 去年我在毕业典礼上谈过读书,今年我仍然想继续谈。 我们追求人生、追求艺术,首先要涵养情怀、塑造品质。而读书就是一条通往好养情怀、塑造品质的道路。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品质不是靠满身名牌和创意包装所能点缀;情怀可以用生活来磨砺,也可通过接受前人文化遗产中得到精神、情感的陶冶和思维、能力的训练。的确,上戏很多专业,技能性的训练课居多,这是上戏的法宝;但我们如果因此而忽视了包括阅读在内的综合素养,甚至把专业性训练与文化课对立起来,就非常危险;也有同学说根本没有时间读书,其实只要你有愿望,时间就不会从你的指尖滑过。当今信息化时代,专业性开始面临巨大挑战,古人云“功夫在诗外”,“无用之用”就是这个道理,往往我们觉得“无用”的东西最后却成了核心竞争因素。其实,在学生阶段,我们是最有资本可以不以任何功利来计划自己的生涯,我们可以以最大的自由发挥自己的本性,扩展自己的天性,这样,未来人生的花朵可能就更加能够恣意绽放。 我们追求人生、追求艺术,还要不忘初心、坚持理想。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电视节期间,著名编剧刘和平访问了上戏,他是今年白玉兰评委会主席,在如今编剧荒的时代,业界对他的评价却是一个字 “慢”,因为七年才写一部剧。他说,七年写一部,是正常的。他说,自己创作一部80万字的剧本,要有3000万字的阅读量做依据。《雍正王朝》 《大明王朝 1566》 《北平无战事》之所以回肠荡气,无论是对历史、人生和艺术都让我们不能释怀,都因为他把艺术的标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这就是初心,这就是艺术的理想。 有位艺术家说过,每个时代的艺术家往往都不是最好的教育时代的产物,有血性有灵魂的艺术家要勇于面对时代,甚至埋葬那个时代。我理解这里的意思就是面对时代的滚滚巨浪,我们要不忘初心、坚持理想。大家熟知现代作家张爱玲那句话: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她当年是处于一个兵荒马乱的的时代,我们当今处于一个讯息万变的消费主义时代,面对艺术与娱乐的真假难辨,都不容易有坚持和定力,时代斗转星移,但变与不变之间我们都有选择之困。 5月3号,在纽约曼哈顿,蔡国强的工作室,我们一起回忆80年代大学生活,那时我们更单纯一些,无分贫富贵贱,理想、情怀,诗和远方都充满了我们的大学生活。那时我在中部一个偏僻的城市读本科,蔡国强还只是上系舞美系一个编外的旁听生,但我们精神向往是一致的。听说他学习非常刻苦、非常认真,不知道那时他否已经是个“坏孩子”? 在起草这篇稿子的时候,我一直想着用什么来做题目,我突然想到80年代大学生都喜欢的一位诗人的一首诗,《相信未来》,里面有这样两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我以此结束今天的讲话,也把他赠送给大家,让我们共勉。 谢谢!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摄:刘佳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