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志亮: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别站在你的位置上偷懒

 闲谈集锦 2018-06-21

 


我们处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转型时期人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人们对自身的尊严、权利和价值日趋重视——承认、尊重、保护“隐私权”,使得家庭成员的亲密性日益疏远,家庭人际空间不断在扩大。

 

大人努力工作、孩子专心学习,生活和竞争所迫,工作和学习正蚕食家庭的私人空间和家人享受亲情的时间,家庭亲情时间在不断缩短,沟通日益减少;

 

越来越多人离开乡村或城镇的“熟人社会”,一头扎进大中城市的“陌生人丛林”,熟人社会的监督和家族监管的呵护日益淡漠,家庭正远离家族呵护;

 

传媒的扩张,电视、网络、游戏等数码世界在无情吞噬着人们好不容易的闲暇,弱化了家庭教育的功能;

 

电话、短信、微信、QQ、IPad、智能手机打破了“暂时与世隔绝”、“清静安逸的世外桃源”“家人享受亲情交流的地方”等家的属性,也打乱了家庭的静谧性;

 


精密度要求迅速提高,按时按点到岗接受一定的制度约束,格式化、规律化的生活方式使得接送孩子上学、辅导孩子功课、陪伴孩子娱乐等都受到制约,日益导致孩子生活上缺人照料、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三缺”现象;

 

邻里间老死不相往来,互不关心、互不干涉、互不搭理,大大限制了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时间和空间……

 

转型时期,传统的家庭观念、爱子孝亲美德在上述因素作用和物质的诱惑下黯然失色——社会中下层父母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外出打工,把孩子给祖父母,社会上层父母忙于工作,孩子早早被送到寄宿机构或让保姆照看,父母角色的失位会导致孩子从小不懂得什么是爱。


1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


繁体字“親”,右边有个“见”,意为看得见的亲近、肌肤之亲才会产生爱。


亲爱亲爱,没有亲哪有爱?为什么有亲才有爱?因为父亲给孩子提供的是触觉刺激,触觉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也是个体最早的学习器官,吃奶是孩子最早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方式……


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看不到父母的辛苦,何以怜爱你、感激你?金钱买不来亲情,难怪孩子与你不亲。

呼吁我们的父亲在孩子成长当中不要无为而治。男人今天面临着很大竞争压力,这个沉重的社会压力会让我们不得不去辛苦地在外面劳作,但是要记着,事业的成功是一时,家庭的幸福是一世,尤其是孩子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四十岁前看老子,四十岁后看孩子!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中主要扮演三个角色:智慧的启迪、人格的塑造和做人的引导。


研究发现: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做的游戏越多,孩子大智慧的可能性越高!其实智力和智慧是两码事,智力有遗传的成分,而智慧完全是后天的习得,智慧源自于智力,高于智力,智慧包括一个人看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思路、分析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大智慧一定高智商,但高智商未必有大智慧,生活中常见高智商人办蠢事——没智慧!

 

有父亲陪伴的孩子人格往往更为健康——脸上有笑容、抬头挺胸、精神振作、走路连蹦带跳、说话抑扬顿挫、内心阳光向上、未来生活有质量。


父亲还扮演着纪律教育、情感控制、做人监督等角色,引领孩子良好的品性,所以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父亲就像空气中的氧,平时感觉不到存在,一旦缺失,便开始心慌甚至窒息。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3年“父亲节”的演讲中告诫社会:


人生最重要的基石是家庭,父亲是这个基石中的关键。父亲是教师和教练,是导师和生活角色的模范,是成功的榜样,亦是推动我们走向成功的人。


坦诚地说,有太多的父亲不在其位——不在孩子的生活里,不在家庭里。他们置自己的责任于不顾,表现得像小男孩而不是男子汉,我们许许多多家庭的基础也因此而变得更加薄弱了。


男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做一个好父亲;一个父亲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莫过于给孩子建立其生活的基石——奠定人生的基础,不管我们是黑人或白人、富人或穷人、来自南方或北方。纵然我们缺点多多,纵然我们困难重重,有很多教训是父亲应该尽可能地去亲历和总结的。


如果我们把房子建在一个最坚实的基石上,任凭风吹雨打,地动山摇,我自岿然不动!


父亲是儿子的榜样:父亲和儿子同属男性,儿子成长中所面对的难题,极有可能是父亲小时候曾经的困惑。


父亲成长的经历与经验,更有可能成为儿子解决问题的钥匙。如果父爱缺失,男孩就无法从父亲身上获得这些经验、指引,在社会交往中容易迷茫、不知所措


儿子会不断模仿和学习父亲:作为男性的父亲,一般特征是独立、自主、自信、果断、坚毅、与人合作、富有进取心等。


经常与父亲相处的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相互沟通中,会不断模仿和学习父亲。受到父亲良好影响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会更加自信,做事更加果断,思想更加活跃,抗挫折能力也较强,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受同伴的欢迎。

 

父亲是女儿的保护者——父爱如山,要避免父女之间常常存在肢体交流上的隔离状态。


女儿从十岁多离开父亲肢体的爱抚,到恋爱结婚要经历十几年与异性的隔离期,这期间还要经过青春萌动的敏感期。所以青春期的女孩渴望男性的爱慕和爱抚,如果可靠的父亲不去碰触她,无疑会把她推到陌生男人的怀抱——早恋。


父亲能够常常拉拉女儿的手,摸摸女儿的头,拍拍女儿的肩,或者让女儿挎挎自己的胳膊、依偎一下自己健壮有力的躯体,会解除女儿的“皮肤饥饿”,降低自己对异性的渴求,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同时还能给女儿以力量,直到把女儿的手交给另外一个男人。

成功的父亲,不在于有多少文化,有多高的学识,有多大的本事,而在于用自己做榜样,教会孩子堂堂正正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具备了这一点,孩子就会走好自己的路。

 

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缺乏纪律教育和监督,缺乏模仿做男人的机会。


父亲在帮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没有父亲的指导和带领,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导致各种暴力行为和其他各种反社会行为: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

 

有无父亲参与成长的孩子是不同的:从小与父亲接触较多,性格开朗、头脑灵活、思想活跃、身体健壮、充满活力、坚强果断、宽容大度等男性风格、男子汉硬派作风,抗挫折能力也较强,会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也比较受同伴的欢迎 。


父爱缺失,男孩无法从父亲身上学习果敢、坚毅、担当,性格易变得“中性”甚至女性化,依赖性强、责任感低、多愁善感、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性格孤僻、自卑等特点。


2

母亲对孩子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以母教为主的国家,婴儿时期几乎都是由母亲喂养、照料,幼儿园是接受女老师的教育,上学也是受女老师的教育居多。


在家里,父亲再放弃自己的责任,孩子从小到大受的都是女性教育,哪里还有阳刚之气?——48.8%的人认为现在的男孩子女性化倾向明显,勇敢担当的精神几乎没有。

 

我们会看到今天的女性和过去不一样,过去女人不工作就在家里,现在除了要教育好孩子之外,还要到社会上工作,说难听点是今天的男人“无能”,工资不足以让老婆在家里呆着。我个人以为今天的女性并不是真正的解放,反而活的更累,白天和男人一样去工作,下班之后还要照顾孩子。

 

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主要扮演两个角色:习惯的养成和情商的培养。


由于母亲喂奶,注定了与孩子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孩子通过观察模仿会习得与妈妈极为相同的生活习惯,而生活习惯都会向学习习惯迁移。


好习惯是一个孩子终身享之不尽的财富,坏习惯是一个孩子一辈子也还不完的债务,所以人们常说“播种习惯,收获人生”。

 

孩子吃完奶,受依恋的驱动,会叼着妈妈的乳头玩一会,甚至会咬一下,疼痛的妈妈往往会娇嗔地“责怪”孩子几句,孩子得到的信息是:这个女人天天给我吃给我喝,我伤害了她,她还对我这么好,说明她是死心塌地地对我好!于是乎依恋、信任、期待、希望、互动越来越多,社会性越来越好、情商越来越高……所以古人说“一代无好妻,三代无好子”“宁死当官的老子,不死讨饭的娘”。


父母与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会有很多的社会角色模仿:女孩子模仿妈妈、男孩子模仿爸爸,无论是性别角色、家务角色还是家庭教育角色等,孩子都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熏陶与自觉定位,否则,角色意识、责任感等都会受到影响。

 


父爱与母爱是不同的:

父亲是外放的,母亲是内倾的;

父亲鼓励独立,母亲讲求依恋;

父亲强调变化、创新和挑战,母亲强调稳定、一致和安全;

父亲经常抓大放小,母亲习惯对孩子事事关心;

父亲的方式是动态的、富有创造性的,母亲的方式是静态的、稳妥的;

父亲传递的是坚强、勇敢等阳刚之气,母亲传递的是细腻、呵护、富有同情心等阴柔之风。

 

完整的父爱和母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和支撑。就像天有阴阳、地有柔刚,孩子成长既离不开爹也离不开娘!父亲是天,刚强、乐观、博大、宽广;母亲是地,包容、接纳、柔顺、谦卑,父爱与母爱相互融合,互为补充,不可或缺,不可替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