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美系列讲座(27) 人的精神、情绪、心理等活动的表现,中医称为“情志”,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故称“七情”;为与五脏相配,而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叫作“五志”。 中医认为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因此,七情太过,就会伤及相应的脏腑,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而发生疾病,古称“喜怒不节则伤脏”,又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府皆摇”。 当然,脏腑气血病变也会影响情志活动。所以中医非常重视情志活动与疾病的关系,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自汉代起就发明了很多用于调节情志的方药,如汉代的半夏厚朴汤、四逆散、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等,唐代的温胆汤、宋代的消遥散、金元时期的越鞠丸、明代的柴胡疏肝散、清代的血府逐瘀汤等等,这些方药在治疗情志病上功效确切。 从情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来说: 过喜易伤心 大怒、郁闷易伤肝 思虑太过易伤脾 悲哀过度易伤肺 惊恐过度易伤肾 长期不良的情志刺激伤及内脏,初期主要影响内脏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具体表现在“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 “怒则气上” 愤怒的情绪,特别是大怒,可使气突然上冲,同时血随气逆而上,表现为怒目圆睁,面部充血通红,头胀痛,甚则头痛如裂,突然昏厥。 老年阳热型高血压患者常常在大怒后突然中风,即为怒则气上的典型例子。所以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切忌暴怒,家人与外人也尽量不要激怒患者。对经常为一些小事就怒气冲天的高血压患者,如果用西药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但症状不缓解者,可以就诊中医。 中医药对控制烦躁易怒的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常用的中成药如:加味逍遥丸、越鞠保和丸等。 “喜则气缓” 欢喜、高兴的情绪,多使人精神放松,心气和缓。故人们常利用这一点,在紧张或压抑时,通过讲笑话、看喜剧、听相声等令人高兴的活动,来放松心情,缓和紧张的情绪,所以“喜”本是一种有利心身健康的情绪。 但大喜过望,极为激动亢奋,则使人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古人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如家喻户晓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典型的案例。另外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大笑后,常有全身发软的感觉。所以又有“暴喜伤阳”之说。 “悲则气消” 悲哀是一种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情绪。古人认为过度悲伤,可以消散正气,使人意志消沉,整日无精打采,四肢软弱无力。而后世有些医家认为:“悲则气逆,贲郁不舒,积久伤肺。” 因肺主一身之气,悲哀日久,肺气郁而不舒,则出现胸闷或胸痛、咳嗽,甚则咳血等肺伤的症状。如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整日悲悲戚戚,抑郁寡欢,最后患肺病(相当于西医的肺结核病)而亡。 “惊则气乱” 遭受惊吓,可使气机紊乱,出现心慌,心跳加快,甚则不规则,睡眠不安,多噩梦,心神不定,慌乱失措等。中医通常会用镇心安神的龙骨、牡蛎、珍珠粉、朱砂安神丸等药物治疗。 “恐则气下” 过度恐怖,可使气下陷,出现面色苍白,瘫软无力,甚则肾气不固,大小便失禁等。可以用补肾的方法来纠正。如清代《续名医类案》一书中曾记载马元仪先生治疗的一个医案:
“思则气结” 整日伏案思考,久座不动,可致气机郁结,运行不畅,出现胸闷,饮食减少,嗳气频作等症状,气结日久甚至可以产生癥瘕积聚(肿瘤)。 另外,目前临床比较多见的“思则气结”证多为中学高三或大学的女生,因学习压力过大,用脑过度,加上运动量不够,气机郁滞,脾胃运化不畅,气血生化不足,若主食量再过少,往往导致气血亏虚,出现闭经问题,治疗通常可以选用补益心脾气血的归脾丸,效果不错。 这些是古人对各种情志活动影响人体生理机能的规律性总结,大多符合实际,可以用来分析判断病情,甚至可以利用其进行心理治疗。 简单的如突然呃逆不止的气上逆之症,可趁其不备拍击患者肩背以止呃,因“恐则气下”。但以上有些情志活动也很难绝然划分,如惊与恐;情志活动所引起的病变也很复杂,并不完全如上所述,故不能机械的理解运用。 临床上,情志太过对脏腑的影响,一般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 伤心则心神不宁,可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甚至精神失常; 伤肝则肝气郁滞,可见胸胁胀痛、性情急躁、常叹息、咽中如有物阻,气滞血瘀则痛经、闭经,血随肝气上逆则致出血、昏厥; 伤脾则运化失常,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便溏等。 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学习工作的竞争激烈,人们在精神上、心理上的压力大大增加,更需要调畅情志、平和心态、自我减压,以预防和减少情志病变,保持身心健康。如果被很多不顺心的事情困扰,自己又难以释然,严重影响睡眠、饮食、工作较率等,建议用中医的方法调整,以免气乱日久,损伤脏腑气血,产生各种疾病。 本文转自:欣德医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