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骨河北|争鸣:才女卓文君祖籍沙河山村?

 思明居士 2018-06-22

沙河市册井乡全呼村是位于沙河市西南的一个山村,主要以铁矿生产经营为主;卓文君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才女之一,其创作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堪称经典佳句,出生在西汉时期蜀郡临邛(今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这两个相隔千里的人物和地点会产生怎样的联系呢?在全呼村崔家祠堂保留的一处碑文中,佐证了卓文君的先祖就在全呼村,这里是她的祖籍。

风骨河北|争鸣:才女卓文君祖籍沙河山村?

沙河市册井乡全呼村村口

“秦破赵迁卓氏”

无论在官方传记还是民间野史中,“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被千古诵唱,其表现出的真诚与期盼,才情与真情,与人私奔的果断和决绝,挽救爱情危局的智慧与贤淑,感化了千百年来多少痴男怨女。一个有情、有义、有才、有胆、有识、敢作敢当、敢爱敢恨的弱女子,让多少人在面对真爱时踌躇不前最后抱憾终生而惭颜羞愧。在中国文学史上,卓文君堪称久盛不衰的常青树。

就是这样的一个千古奇女子怎么会和沙河的一个小山村产生联系呢?首先发现端倪的是省作协会员王延庆先生,他曾经在全呼村小学执教十余年,平时酷爱文学创作,对卓文君崇拜有加。“我在读邢台市著名学者苗庭宽先生著的《邢台历史大事件》时,发现其中一个章节提到,卓文君祖上从沙河迁徙至蜀,开始还有所怀疑,同时还有所期待。”王延庆说。

为了搞清其中的原因,王延庆翻阅了大量资料,卓文君系蜀郡临邛的冶铁巨商卓王孙之女,其祖上一直以冶铁为生。《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记载: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秦破赵,迁卓氏。卓氏见虏略,独夫妻推辇,行诣迁处。诸迁虏少有余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唯卓氏曰:“此地狭薄。吾闻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民工于市,易贾。”乃求远迁。致之临邛,大喜,即铁山鼓铸,运筹策,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这里的卓氏应为卓文君的太祖。

沙河冶铁历史久远

沙河市古属赵国地,冶炼业闻名全国,在历史上唯一有记载的是当地的磬口山。搞清磬口山的位置尤为关键。据上世纪60年代河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宝志强考证:“沙河是汉武帝时三大冶铁基地之一”,就是说,到西汉时,从技术到规模,沙河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冶炼基地。

风骨河北|争鸣:才女卓文君祖籍沙河山村?

全呼村西南形似“磬”的崿山

原沙河地方志主任张月民先生曾撰写《磬山小考》一文,其中提到:磬山又名磬口山,是《隋书·地理志》沙河县条目下唯一提到的山,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磬口山,在县西南九十八里,汉魏时旧铁官地”。宋代《太平寰宇记》中也载“磬口山在县西南九十八里”。

1984年,省文物专家在册井乡考古时发现一处古代冶铁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00米,还挖掘出残存的冶铁炉。据陶瓷标本分析,该遗址是春秋时代的,而在其他地方没有找到汉魏或更早的冶铁证据。

碑文记载添新证

“县城西南九十八里,基本就在我们村这个位置,而且村西南不到两公里的地方就有一座孤山,当地人叫崿山,应该就是历史上的磬口山。”村民崔金生曾经参与村志的编纂,对于全呼村的历史非常了解,该村铁矿石埋藏浅,村北是显应寺,旁边是占地十多亩的古代冶铁旧址,更让他确信这里是磬口山的,是碑文记载。

风骨河北|争鸣:才女卓文君祖籍沙河山村?

明代嘉靖年间显应寺碑记

2005年前后,全呼村进行新农村改造,在街道上挖出多块石碑,多是记录村内显应寺的碑记,后来被存放在崔家祠堂。5月15日上午,记者在崔家祠堂见到了其中一块石碑,刻于明代嘉靖年间,碑文记载:“本村名曰丛鹄镇,去顺德府沙河县治西南九十里许,故老相传,旧有铁冶司、贸易市,人烟广大,居民富足。”

在崔金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中一处废弃的民宅,从地基土层中看到不少的黑色块状物,拿在手中,颇有分量。“我们叫铁琉璃,就是没有炼好的废铁,村里到处都是,我小时候还能捡到或铜或铁的箭头。”崔金生说,这足以说明全呼村是当年附近有名的冶铁基地,沙河古属赵国,卓文君的祖上又是以冶铁为生,结合《史记》的记载,由此可佐证,卓文君的祖籍应该就是全呼村。

(燕赵都市报 记者 卢玉辉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