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海盐的制作历史

 昵称2472300 2018-06-24

炎黄子孙对盐的利用最早起源于海盐,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流传最广的传说则是被后世称为“一代盐宗”的夙沙氏煮海为盐的故事―― 

                               

相传,在5000多年前的炎黄时代,山东半岛南岸胶州湾有一个原始的部落,住着一个叫夙沙氏的人。有一天,夙沙氏在海边煮鱼吃,他和往常一样将海里打来的半罐水放在火上煮。那天他实在是太累了,就在煮鱼的间隙休息了一下,不料睡过了头,等他醒来罐里的水已经熬干了,罐底留下了一层白白的细末。他用手指蘸点放到嘴里尝尝,又咸又鲜,味道好极了。那白白的细末便是从海水中熬出来的盐。 

  后来,炎帝带着夙沙氏去拜见黄帝,并献出海盐用于调味,结果,比黄帝拥有的盐池自然生成的苦盐所调出的食物味道鲜美得多。
黄帝知道夙沙氏部落煮海为盐,于是黄帝命仓颉造盐字。仓颉结合

沙氏煮盐经过及身为炎帝之臣等多重义,就造出了”字。古盐字由“臣”“人”“卤”“皿”四部分组成。


自此以后,智慧的祖先开始了制盐的探索旅程。

  阶段一、神农时  

 

海水煮盐。这便是由夙沙氏首创,最初生产海盐的方式。它流行于神农氏时代。

阶段二、宋元时代  

淋卤煎盐。汉代,海盐生产由煮改为煎。在海滨开辟滩场,引海水浇洒,经日晒,使大量盐分附着在灰泥、沙上,然后收集挑入坑中,用海水冲淋,盐水流入卤缸,然后用盘煎。

     阶段三、汉代

淋卤晒盐。宋元时期,福建实行此法,将淋出的浓卤放入浅池中,日晒结晶成盐,大大地节省了柴薪。

     

     阶段四、元世祖时代 

海水晒盐。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长芦盐区(包括今河北、天津产盐区)一些盐户根据福建经验,结合本地区蒸发量大、降雨量少的气候条件,开始直接用海水晒卤、晒盐。逐步发展为在海滩上修建盐田,多级蒸发分步制卤,形成浓卤后放入结晶池晒盐。 

 时间闪回到今天,现代海盐生产承袭古法并将其发扬光大,再结合先进的工业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今天,我国生产海盐的省份主要有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大海盐产区是长芦盐区、辽东湾盐区、莱州湾盐区和淮盐产区。现代海盐生产总结推广了新卤、适当深卤、适当长期结晶的新工艺,部分结晶池采用了塑料薄膜苫盖技术。2012年,全国原盐总产量8230万吨,其中海盐产量3098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8%,井矿盐和湖盐分别约占到50%和12%。 
 盐属于大宗生产物资。需要外运的盐场一般拥有专用运盐铁路支线和铁路干线,或拥有吞吐量大、机械化程度高的港口,或拥有方便快捷的公路网,实现中短途运输。随着液体盐的产量增加,管道输卤成为一种新的运盐方式



盐品社

各类盐品 一网打进

让您与盐零距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