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07

 知足有常乐 2018-06-25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是去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要能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03 太阳病,或以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注解:

之前说过,不管有没有发热,气血往体表汇集,里面空虚了,人都会感到"恶寒"。如果气血郁于肌肉之内不能出,就会感到"体痛"

"呕逆"的原因有二:一是气血的运行是要先往上走才能往体表走,这种往上的运行会带动胃有一种上逆的反应,此为"";二是当气血大量往体表走的时候,胃所获得的气血会相应减少,运化食物的能力减弱,胃就会产生一种本能的呕吐反应,将无法运化受纳(消化)的食物呕吐出去,此为""

"脉阴阳俱紧",脉的阴阳有三:越偏寸越主阳,越偏尺越主阴;左手偏血偏阴,右手偏气偏阳;脉越沉越主阴,越浮越主阳。这是偏向性,不是绝对性,事实上每一部脉都能反映阴阳的情况。因为汗出不来,气血郁于体表,于是脉紧(按着像琴弦一样绷着)

区别伤寒和中风最直接的鉴别方法就是有没有汗出(流汗),汗出为中风,不汗为伤寒。但这不是本质,本质是人体津液的盛衰(多少)

原文:

04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05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注解:

2条讲的是传经的道理(病邪深入人体的自体反应过程)"颇欲吐"传的是少阳,这是少阳的证(病邪到达半表半里层面)"躁烦""脉数急"传的是阳明(人体""层面),这是阳明病的证。少阳和阳明以后会专门讲到,这里就不多讲。感冒是个急剧变化的病,如果两三日不传也就可能不会传了,因为正常来说,三四日也就好了。

原文:

06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sou),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xian),时瘛疭(chi zong),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注解:

这一条讲温病。我们之前说过,伤寒和中风是气血功能偏虚弱反应的证型,温病是气血功能偏亢盛反应的证型。伤寒和中风的区别在于汗与不汗。温病分普通温病和风温,区别也是汗与不汗。其实汗只是人体表面现象,它的本质是看人体津液有没有丧失(大量流汗直接导致人体津液丧失)

《伤寒论》的整体辩证体系就是以人体津液的盛衰来作为阴阳的判断标准,并组方用药的。

温病的纲领是"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是体内有热的渴;"不恶寒"说明气血虽往体表走,里面却并不空虚,所以发热而不恶寒。既然是温病,为什么不直接说怕热呢?这就要说一下温病的原理了:我们如果平时吃多了食物,身体消耗不掉,人体就要烧掉这些多余的能量,如果一时不能完全代谢,这就产生了有热上火的反应,这就是温病。

如果外界环境很热,也就是受热了,有没有可能产生温病呢?有可能,但是不一定。比如夏天热到三四十度,或者在很热的环境里,发生感冒椰油可能不是温病。冬天南方湿冷,属于温病类型的感冒也很多。可见,虽然得温病有可能是受外界的热诱发,但外界的热并不是发生温病的根本原因。体内的热量过剩才是发生温病的根本原因。

现代许多的慢性病都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有饮食的积滞,如果在感受外邪,毛孔一闭塞,温病就会加重,这就是"热伤风"的道理。如果汗出而解了,也就没有温病了,所以不严重的温病往往是里面热,体表感觉并不热,如果热烧不出来,一般只是不恶寒;当然,严重的温病是表里俱热的;轻微的温病,病人甚至有怕冷的现象,只是这种怕冷并不感觉需要多穿衣服。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温病若出汗了,说明里面的能量从体表排出来了,体表自然会感受到灼热。一般情况下,汗出了,热排出去了,病也就好了,如果身体持续灼热,说明体内热邪还没有排完。汗出耗散了人体津液,加上里热也烧灼津液,便产生了人体津液不足的现象,这就叫风温。中风和风温,只要带个风字的,都是津液不足。

风温的症状是"脉阴阳俱浮",说明病邪在肌表,于是"自汗出";因汗出,肌肉里积累了过多的津液,所以"身重""多眠睡"也是温病的表现,因为热往大脑走,人就昏昏欲睡,春夏天,天气转热人容易犯困,或一坐有暖风的车就犯困,也是这个道理;当身体里有过多的热,呼吸自然要加重以帮助排出热能,所以"鼻息必鼾"。这一条在儿科很有用,幼儿不能摸脉,也不能问证,感冒了怎么辨别是热证还是寒证呢?

一般来讲,呼吸粗重,大便臭,放屁多,面色赤红,鼻孔干的是热症。幼儿本是阳气最旺的年龄,加上现在的家长生怕孩子吃少了,往往喂食多,肠胃容易囤积,多发热证。现在很多家长一见孩子感冒,不分寒热就急着添衣加被,于是容易造成高热肺炎进医院。

下面讲的都是典型的津液虚的反应:"语言难出",当人体津液虚的时候,首先就是人体筋膜组织缺少了津液滋养,并且里面的血管少,更容易缺少津液,舌头里面主要是筋膜组织,所以就不灵活了,说不出话了。

若医生再误治,用泻药,就更伤津液,于是就出现"小便不利",这是已无尿可排了。在严重则是"直视失溲",眼睛都直了,因为眼睛里的筋络失去了津液滋养;膀胱也是筋膜组织,膀胱失去滋养,约束力丧失了,便"失溲",也就是小便失禁。"若被火者",若用火熏蒸之类的方法误治,热蒸郁于肌肉,便"微发黄色",也就是发黄疸。

津液再严重丧失,便"如惊痫,时瘛疭",也就是有关大脑的惊厥惊恐反应。为什么大脑会发生这样的反应呢?这个需要顺应人体来理解,人体让哪个地方兴奋起来,就是在往哪个地方调集津液,这是人体运行的基本模式。惊恐说明大脑缺津液了。后世治疗这种证一般用定惊止痉的药,什么蝎子蜈蚣川穹之类的药物,全都是是通窜化瘀药,这就是不顺应人体想问题,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到了这个阶段就很严重了,因为人体的自保模式一定是先保护大脑,大脑出问题了,一定是人体出现极端反应,若再用"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一次的错误治疗,人体还可以支撑些时候;再次错误治疗,病人很快就会死亡。

到这里,六经之一的,太阳病的三个证型(伤寒,中风,温病)就讲完了,可见学医也并不难。真正的传统中医就是用一些简单的法则去对付千变万化的疾病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