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存款负增长时代,让一个土豪存500w,和让100个长尾客户存5w,哪个更靠谱?

 走路跑步回家 2018-06-26


2018年“期中考试”,马上就到了,你的存款还好吗?


目测,朋友圈段子手即将登场,貌似又要走一波“宁可玩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的存款营销金句……


每每这个时候,微橙君站着说话也心疼:我们总是身不由己地放弃了身边的长尾客户,一门心思去争取土豪客户。原本傲娇的银行喵,为了土豪的500万,受尽各种委曲、无奈和煎熬......唉,说多了都是泪。



存款营销,得长尾者得天下


当前的银行存款考核,重心已经从“时点”调整为“日均”了。


有人形象地说,“日均”是银行的里子,是长期目标。“时点”是银行的面子,是短期目标。


存款考核的重心变了,但存款指标难做的现状,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改变。



一到月底季末,朋友圈一眼望去,都是各种拉存款的段子——自黑的、悲情的、搞笑的都有,什么“存100万,现场表演啤酒连吹6瓶,不打嗝的;存200万,现场生吞螃蟹15只,不吐壳的;存500万,现场表演摸电门半小时,不颤抖的……我们的口号是——宁可玩死自己,也要饿死同行。”



银行人的集体焦虑


这些段子,看似云淡风轻,其实,背后折射是银行人在存款面前的集体性焦虑。


所以,每每看到这些版本,在佩服段子手们才华的同时,我心里就会有一种“苦难是一种财富”的感慨。如果不是在工作中有切肤之痛,估计是很难憋出这么有内涵的段子的。


如果只有业绩差的银行人焦虑,也就罢了,关键是业绩好的银行人也同样焦虑。看着真是让人有点心疼啊。


为什么业绩一向都很好的人,在存款面前,也很难淡定呢?




我问过一些银行人,他们告诉我说,根本原因在于担心飞出“黑天鹅”。所谓黑天鹅,就是突然走掉几个大客户,或者几笔大金额的资金。


但凡资深的银行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比如,就算你之前几个季度,业绩都还不错。但突然间几个大客户的存款同时流失,瞬间掉几千万,甚至上亿,也不是没有可能。特别是在月底季末的关键时刻。


这种“黑天鹅”事件一旦发生,存款基数就会受到巨大冲击。为了防止出现大客户“集体踩踏”的意外,谁也不敢掉以轻心,只能是拼了命地多拉一些。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如果一不小心拉多了,业绩暴涨,又可能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上级行会以为你能力太强,或者客户基础不错,还有巨大的潜力啊。接下来,你懂的,于是,明年,或者下个季度,存款指标又要涨了……


这就是当前大部分银行人,关于存款营销的宿命。



存款营销带给银行人的,除了焦虑,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痛。讲个最近发生的故事吧。


前不久,一位美女行长给我微信留言,大致意思是:季度末时,一位男性客户帮忙冲了1000万存款,随后向她提出了非分要求。好在,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拒绝。


 为了存款,工作辛苦点,下班晚一点,陪家人少一点,这些都还好说,咬咬牙,也能顶过去。可是,拉个存款,居然有被客户潜规则的风险,这想起来真是让人后怕。


幸好,这是一位有底线的行长,客户并没有得逞。我一边翻看留言,一边在心里默默地为她点赞。可是,看到她后面的留言时,我的心开始揪了起来。


她说:随后,客户开始不接我电话,明确表示忙,不让我去他们单位……


也就是说,在拒绝完客户之后,为了保住这1000万的存款,她立马又给客户打了电话,要约客户见面。这一回,客户反倒是回绝了她。


听到这里,我在想,很多人生道理——什么做营销要有尊严,做事要有底线,估计她都懂。


生活中,她很可能是这么一个人:父母嘴边傲娇的公主,老公心头高贵的太太,孩子眼中万能的妈妈,朋友圈里淡定从容的人生赢家……


可是,在存款面前,她就变了,变得貌似有点失去理智。我在想,当她准备拿起电话,约客户见面之前,心里可能有一万匹草泥马飘过,但是,最终,她还是说服了自己,挤出8颗牙的表情,向客户提出了想见面的请求。


那一刻,她的心理,该是多么拧巴啊?


问题是,经历了这样的事情后,她能跟谁说呢?告诉父母吧,怕老人担心。告诉老公,怕老公生气,真要是脾气大的老公,没准要拎着刀去找那个男客户呢。告诉同事,怕同事误解……


思来想去,最终,她决定把这段遭遇告诉我。其实,即使是告诉我,我想她也并不轻松,估计是鼓起了很大的勇气吧,因为至今她还没有见过我呢。


不怕大家笑话哈,每次听到这样的故事,我的心情就特别沉重。我会忍不住去想,要是这位美女行长,是我的亲姐姐,或者是我的亲妹妹呢?我这个当哥哥的,该是多么心疼啊。


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过这种事情,在财务报表上,局外人看到的,也就是1000万存款,而已。可是,对于每天在一线摸爬滚打的银行人来说,1000万的存款背后,藏着太多难以启齿的人生经历。


尽管不是每个行长,都会遇到胆子这么大的客户。但客户面前,行长们霸气侧漏的事情倒是常有发生,各种奇葩段子层出不穷。即使是这样,很多钱最终也还是没拉过来,或者是没留下来。


那么,有没有一种相对可以掌控的存款营销模式,让我们拉存款不用这么费力,留存款不用这么没尊严呢?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核心观点就是——要想从根本上摆脱存款难的困境,必须要认识到海量长尾客户的价值,而不能只是盯着少数大客户。


换个说法就是,长尾客户才是存款的主要贡献者,是存款的群众基础。大客户只能作为存款的补充,是锦上添花的事儿。



长尾客户是核心


所谓长尾客户,大家可以去百度百科查一下哈,是美国《连线》杂志的总编-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


传统观念认为,一家机构的市场业务,都基本符合帕累托法则,也就是20-80定律。比如,80%的业绩和利润是由20%的头部客户-大客户贡献的。安德森发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规律正在被打破。


简单说,20%的头部客户,因为竞争过于激烈,贡献已经大幅下降,而80%的中低端客户-长尾客户,拥有无限的开发潜力,因为移动互联网给了我们几乎零成本开发的可能。


在银行,长尾客户指的就是占银行存量80%的中低端客户,比如那些50万以下的客户。所谓大客户,就是占银行存量20%的土豪客户,比如50万、100万以上的客户。


这个观点乍一听,可能有点违反常识哈——怎么中低端客户反而成为主角了?我们行可是一直把大客户当成主角啊,而且之前很多年,都还蛮成功哦。


确实,前些年,很多银行都靠大客户取得了成功,这是大实话。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以前的成功可能正在成为未来成功的障碍,以前的大客户策略正在成为未来存款增长的障碍。因为,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变。



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接下来,我们来梳理一下哈。


简单说呢,就是现在大客户的存款,开发周期正变得越来越长,而留存周期正变得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以大客户为核心的存款营销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当然罗,除非你有特殊资源,比如你爸是李刚。


以前,拉一大笔存款,时间比现在短多了。而且,那个时候,即使是花个半年一年拉一个大客户,也是相对值得的,客户的钱至少也能留个1-2年吧。坊间有言,拉一个,吃一年。


现在不行了,你拉一个大客户,需要一年半载也就算了,关键是人家的留存时间,可能只有1-2月,甚至是1-2周。


大客户这么短的生命周期,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投资收益不合算,而且还很容易出现集体“踩踏事件”,也就是同时几个客户流失,留下的大坑,一时半会儿根本填不上,新的大客户后继无力。


其实,银行大客户存款的生命周期变短,并不是什么独特的现象。这个时代,但凡算得上“大”的东西,寿命都在变短。


比如,财富500强的榜单上的企业,1920年的时候,平均的寿命是67岁,而到了2015年的时候,寿命只有12岁。也就是说,即使是那些富可敌国的大企业,生命周期也正在越来越短。


再比如,前不久,我看了一篇《中国基金报》的文章,文章里的数据显示,近20年,共诞生了26位冠军基金经理。其中,除了王亚伟在2010年以前,曾经三次上榜外,其他人无一例外,都只上榜过一次。这些基金大牛,尽管曾经风光无限,大部分人也只能接受“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一两年”的宿命安排。



客户需求才是根本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大客户的开发周期越来越长,而留存周期越来越短呢?


至少有两点原因——


存款根本无法满足大客户投资理财需求


问问咱们自己:这几年,你有多少现金存在银行账户中?估计是不多的。咱们作为屌丝客户都这样,更何况大客户呢?


随着老百姓的投资意识逐步到位,除了保留必要日常支出所需和流动性现金外,大家都在寻找更加合理的投资渠道。


由于利率过低、通胀过高,客户很不愿把资金以存款方式放在银行。因此,只要存在更加合理的投资方式,客户会第一时间将存款转化为其他类别的资产,比如基金、理财、贵金属等等。


 以前的大客户,把几百上千万闲钱放在银行,很正常,反正银行之外也没什么更好的选择。现在不同了,非银行渠道随随便便一个固收产品,收益都高于银行。


存款竞争过于同质化


即使客户真有一大笔闲钱准备放银行,绝大部分银行,也没有什么绝对优势。


存款,作为银行一项最传统的金融产品,竞争已经同质化。在金融业,你很难找出第二个同质化这么高的产品了。


同时,存款本身也不需要太多的服务,要说各家银行有什么差别,无非就是谁家的理财经理笑起来,大白牙露的多一些。利率放开浮动后,各家银行几乎一浮到顶。


正是上面这两大原因,大客户的存款留存周期变短了,经常玩存款搬家的游戏——要么搬到非银行渠道去,要么搬到隔壁银行去。


既然大客户的存款很难拉,很难留,咱又没有富一代的爸爸,那银行人是怎么做存款营销的呢?


一般是这么做:为了绑住大客户的钱,只有比拼各种非金融服务。


什么陪客户吃饭喝酒啊,什么换着花样送礼啊,那都不是什么事儿。甚至有冒险打法律插边球的,具体怎么做的,我就不用举例了,相信大家心里有数。


这些非金融服务资源的投入,主要是在取悦客户,而不是在帮助客户。


随着银行人一次一次取悦客户,一步一步退守立场,客情关系的性质改变了,变得越来越不平等了。银行人越来越像保姆,而不是专业的金融顾问了。客户越来越像金主,而不是有金融需求的消费者。


就这样,客户越来越任性,银行人越来越卑微。


所以,当有些人吐槽说:人心不古,大客户之所以难伺候,是因为人一有钱就变坏。


我个人觉得,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


其实啊,大多数有钱人,跟咱们差不多,都是一些善良的普通人,他们刚开始把存款放到银行时,也没有多大奢望,更没有什么恶意,仅仅是因为自己有需要。


后来,他们之所以变得要么居高临下、专横跋扈,要么贪得无厌、吃拿卡要,是我们无意中培养出来的。



更讽刺的是,在付出巨大的精力、金钱,甚至是尊严之后,我们仍旧要面临客户随时离开的残酷现实。


前面分享的那位行长的故事,就是这种畸形客情关系的一个缩影。



指数型思维放大营销效能


问题来了,既然谁都知道大客户是很难HOLD住的,可为啥这么多年来,绝大部分银行人就是要死死盯着大客户,宁死不屈地坚持大客户营销模式呢?


简单说,是稀缺经济时代的线性思维在作怪。


啥意思呢?


通常来说,生活中绝大部分资源都是稀缺的,比如,和客户交流接触要花费的时间资源。


我们很难想象,一位银行员工,可以同时维护好1000个客户,更别说10000个客户。


所以,尽管每个客户经理名下有1000名左右的客户,但是,我们会本能地认为,一个员工能维护好其中的20%,就相当不错了。这就意味着,只能是大客户优先了。


至于另外80%的中低端客户,要么没时间维护,要么就是群发一些天气关怀,以及各种卖卖卖的短信,或者逼急了,就狂打一轮电话。这样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这就是典型的20-80原则,背后是以资源稀缺为思考起点的线性思维。


正是这种思维,把我们一直禁锢在原地打转,导致了恶性循环:一直在向大客户要存款,可是业绩不好,既然业绩不好,那就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成本,再不好,就学习更复杂的大客户营销技巧。就这样,我们每一年越来越卖力,存款却越来越不给力……


如果按照线性思维,我们是这么开车的:发现车速不快,就本能地踩油门,发现还是不够快,就继续踩油门。我们一直忘了,要想真正提高车速,必须换挡。


好消息是,我们在营销中,也是可以换挡的,那就是切换到指数型思维的档位。



指数型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将时间和空间进行巧妙转换,让资源的效用最大化。比如,让我们1小时的投入,产生N小时的效果,让时间成本趋近于零。


举个栗子,线性思维的讲师,比如之前的我,经常思考的是怎么提高课酬。去年1万/天,今年就1.2万/天,每年上涨20%。但是,这种商业模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价格上涨会抑制客户的需求不说,关键是你每年上课的天数是有限的,讲到吐血,最多也就365天。


指数型思维的人不同,比如,TA会花3个月的时间,把自己的课程写成书,或者拍成光盘,这样就可以卖书和光盘。尽管这么做在初期会花掉不少时间,但因为后期可以无限次销售,最终时间成本趋近于零。甚至,一旦有了书和光盘之后,还可以考虑培养小讲师,复制自己的课程。这么一来,产能就更是无限放大了。


比如,你只要花1-2个小时的时间,打造好一条有料有趣的金融知识短信,就可以一秒钟群发给10000名客户。这种高品质的短信,每一条,客户看下来,就相当于一次高品质的对话交流,这种沟通效果,甚至比传统营销中的一对一见面沟通还要好呢。


比如,橙语堂的很多老橙汁,已经开始运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和客户分享金融知识,解决客户在财务决策中的信息不对称,他们的目的,就是——教客户理财,而不是叫客户理财。


比如,陈敬做了一个公众号叫做《小小蜗牛》,还写过简书,录制过喜马拉雅;奚婷做的《小溪读财》,才写了没多久,每篇阅读量就已经不少了,听说粉丝增长非常不错;还有小兵拉子,他做的公众号叫做《网点那些事儿》,他曾经发的一篇文章,阅读量居然过了10万+……


这样的公众号,只要坚持做,不久之后,粉丝数就会过1000,过10000,甚至是过100000。想想看,一旦你有了1万粉丝,你的营销还需要围着大客户转吗?


你不仅不用围着客户转,相反,你还会培养出一批一批的大客户,这些大客户是你的粉丝,会把你当成专业人士,会围着你转。


关键是,这种营销方式,靠的是自己本事,完全不受任何传统资源的束缚。比如,银行办理财沙龙吧,永远只能邀请30-50个大客户,再多了,就根本服务不过来;举办客户活动,关怀客户生日,永远只能给大客户准备礼物……


刚才我聊到这些批量营销,或者说个人品牌营销案例,会让前期投入的时间,被无数次地使用,这就相当于间接拥有了大量时间,大幅提高了收益。这就是典型的指数型思维。


这么一来,我们就再也不用只是围着大客户转了,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潜力无限的长尾客户。


相信很多人会同意我的看法,那就是,相对于大客户,长尾客户存款留存周期更长,稳定性也更好。


这个不难理解哈。从情感上讲,古人的智慧告诉我们,那些和我们“相识于微时,相守于贫贱”的人,更懂得珍惜,更加长情嘛。


而那些和我们相识的时候,就已经是钻石级、私行级的客户,哪怕我们是真心实意帮助他们,我们的动机也难免被质疑。大家都是普通人,都更喜欢雪中送炭的人,不喜欢锦上添花的人。


从理智上讲,也是说得过去的。因为长尾客户是海量,即使也会出现流失,但东方不亮西方亮,稳定性要好得多。


总的来说,线性思维是让我们长期受困于大客户营销模式的主要障碍,而指数型思维是引领我们走向长尾客户蓝海的路标。


当然,我要申明一下,我绝不是说,从今以后,大家再也不用搭理大客户了,我真正的观点是,大家不要过于依赖大客户,否则后患无穷。我们一方面要向大客户要存款,同时,也要把长尾客户的批量营销功课做好。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才能双剑合璧,所向无敌。


一句话,20%的大客户决定了你能飞得有多高,80%的长尾客户决定了你能飞得有多远。


本文授权转载自:橙语堂(ID:chengyutang20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