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莫晓鸣,广东雷州市人,先后就读于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第22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当过多年的记者、编辑,现居海口,系海南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曾出版《风中的青春》、《海南青年作家三人选》等作品集;曾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海南省青年文学奖”等奖项。近几年以“城市笔记”的形式,创作了大量读者喜闻乐见的散文,作品散见于《天涯》、《飞天》、《散文百家》、《文艺报》等报刊,由“城市笔记”系列文章结集的散文集《这座城,那些人》待出。 什寒是海南琼中一个黎族苗族同胞共居的村寨。那天清早,两辆中巴车从琼中县城出发,不久便在山路上绕来绕去,大约两个多小时后,这座海拔八百多米的村庄才呈现在眼前。 因远僻深山,这里曾经是一座与世无争的村庄。村民们日出而做日落而眠,世代差不多过着自给自足的日子,甚至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过去这里外人更是罕至,若谁家来了一个陌生人,几乎要成为全村的新闻,马上会引来众多好奇者围观。 就是这样一座闭塞贫穷的村落,经过政府出钱出力改造,它已焕然一新。什寒村藏身在黎母山和鹦哥岭之间的高山盆地,它是海南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这里森林茂密,绿被四季,村庄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恍若天上人家。村子里住着五百多个黎族苗族同胞,树影疏摇,鸡犬相闻,他们世代安居在幽静详和的乡野图景里。村子的东、西、北三面都是纵深的天然林,举目眺望,如列兵布阵的威武兵士,它们成为什寒村与喧嚣外界隔离的天然屏障。这三面围拢的天然林使什寒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被誉为“空气维生素”的负氧离子的浓度在这里每立方厘米不低于四万个,整座村庄变成一个优良的天然氧吧。改造工程让这座沉寂古旧的村庄换了新颜:铺了水泥路、挖好的鱼塘上搭了栈桥、建了民族歌舞广场,还帮村民装修了用来经营的乡村客栈。一个原始村落日新月异的蜕变,与天然氧吧的美誉相得益彰,什寒终于跻身“中国最美十大乡村”,成为都市人暂时远避尘世喧嚣的首选之地。 我在悠长的村巷里闲逛。路面很干净,没有村路常见的禽畜粪便横陈。几乎每家每户临巷的墙壁都刷白了,五彩缤纷地画上了村民劳作、生活和爱情的图景,逼真而生动地告诉每一个外来者,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幸福,总有那么一点点与众不同。有许多户人家的门口,都架起简易的摊位,排列的物品有蜂蜜、糯米酒、佛珠手串,甚至有一小节珍稀的花梨木。摊主一般是这家的主妇或女儿,她们满脸笑意地望着每一个经过的陌生身影,生意再冷淡,也没能消磨她们诚恳而明亮的眼神。还有几家门前故意做了个高大方正的门框,涂上惹眼的色彩,边上斜插一面“某某农家菜馆”的小旗,便成了一个品尝乡味之所。只见菜馆木门大开,旗在风中舞,似向四方来客盛情招手。 我和几位朋友重返村口,找了一家庭院式茶坊坐了下来。茶坊依山而建,居高临下,透过周边垂挂的枝叶,就能将整座村庄尽收眼底。这是一座山山水水簇拥的村庄,不知每一个来这里的人用眼睛看的时候,是否也用心在读。我想,大概山水滋养出来的心灵独特有异,所以这里的人不急不躁,什么时候都端着一副平和的面容。 在什寒待了几天,它的山水田园稀释了我的一些情绪,让我感到舒心。临上车,我向这座绿意葱葱的村庄摇了摇手,却不像作别,它的每一片绿意,都在我心里存着,不可能与我作别。
(刊于《黎母山》复刊号2017年第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