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历来一般认为《伤寒论》书中的一两是3克,三两是9克。咱们有幸生在有考古学的时代,汉代的衡器几十年前就已经出土了,汉代的一两约十五克(15.625克)。桂枝三两约45克。根据许多经方大师的经验,要想治疗效果好,一定要尊重汉代剂量。当然,病有轻重,人的体重也有差异,要学会变通。如何变通呢?一般的外感病轻的可以取书中一半的剂量,病重的可以用原剂量。慢性病依病情的轻重可以取书中剂量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病重的特例甚至可以超过书中剂量。 水的剂量:汉代1升水等于现代的200毫升,一斗等于10升,一升等于十合。 煎药方法 煎药的方法也尽量要依照书中的提示,现在一剂药煎两次是不妥当的,最好按照书中要求一次煎好。一般水开后小火煎40分钟即可;宣散解表药不要超过30分钟,滋补药可以煎煮一小时以上。 原文; 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注解: 这一条读起来有重复前面之嫌,有可能是弄乱了顺序,或是后人又补充了一条更加简洁清晰的桂枝汤方证。 汉代的书是竹简,一旦绳子断了就容易弄错顺序,加上流传靠的是传刻传抄,难免有误,也难保后人不根据竹简的理解往里面加东西。这就给我们的研究造成了困难。 原文: 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 四两 麻黄 三两(去节) (疑是错填) 芍药 二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 三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喝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注解: 这个条文好像是冲后面来的,后面有一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葛根汤主之"。这个顺序应该是弄错了。 在感冒的时候,如果身重或酸痛,是肌肉的反应;如果是"强几几",这样的僵直不灵活的反应,是筋的反应。筋的常见反应还有身子僵硬不能转侧,痛经,抽筋等。这就是"强几几"为什么发生在项背部?因为脖子这一片里面全是筋,这是人体运动的枢纽。 颈椎病和腰椎病,其实不是骨头的问题,是因为维系骨头的筋出了问题,才引起骨头的问题。筋出了问题,骨头就要增生寻求支撑,于是变形,长骨刺。而筋的问题则是津液虚而失去滋养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学会思考人体,才能真正的治病,千万不要轻易相信某个药治某个病,或者某个方子对应某个证。在具体的病和证的层面上没有一成不变的,还是要把人体弄清楚才能减少误治。 回到条文。当人体大量气血往体表肌肉走的时候,里面的筋就失去了滋养,于是就发生这种项背强几几的现象。这种情况下就要用到一味药, 葛根。葛根煎的汁液清,稀,滑,类似于人体的津液,会有一点滋养津液的作用,但这不是它的主要作用,如果只是为了直接滋养津液,可以选择更黏滑的天花粉。葛根主要是有一种上升之力,大剂量喝,胸口会觉得顶。其香气淡而升,不强烈,所以不能开孔窍,只是引津液上行。为什么是引津液,不是引别的呢?因为它本身就像津液,这是《易经》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原则。就好像衣服上的油要用汽油来洗一样,清水是洗不掉的。 和葛根相对应的是白芍,白芍煎的水也是清,稀,滑。有苦降之性,所以引津液下行。葛根治颈椎痛临床常用,很有效,不过要重用,所以本方开到了60克,因为葛根药力很轻,食品嘛,超市有卖葛根粉当早餐的,我们已经知道了白芍治腹痛立竿见影。腹痛是什么?前面说过,不是腹部肌肉痛,而是腹部里面的筋痉挛,也是筋缺少滋养了,所以用白芍引津液下行。 注意:这个方子是有传抄错误的,"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应该就是桂枝汤加葛根,不应该有麻黄,麻黄的原理后面的条文会专门解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