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壁壁诗、石链接和弹幕墙,古人这么玩社交媒体

 昵称57198273 2018-06-27

孔子学院

关注

古人,也是有自己的社交媒体的。虽说效率远不如当今的微博微信,但功能、玩法十分接近。

社交媒体无非是用来表达情感、交友娱乐,古人当然也有需要。

早在唐朝,就有了BBS……的1.0版——大名鼎鼎的“题壁”,又叫“壁壁诗”。

“壁壁诗”(BBS),就是在公共场所的墙壁、山崖、树木上写字作画。

当然并不是“XXX到此一游”之类。

唐朝的“壁壁诗”,每一条单独拿出来,都是一幅独一无二的文学或书画作品。

耳熟能详的《黄鹤楼》就是其中之一。

一开始,大家只是随便写写,诸如今天天气很好,心情不错。后来驿站发明了可以到处挂的免费“小黑板”之后,大家就不好意思随意灌水了。毕竟,那是要被挂起来供人评阅的,谁都不想有被吐槽的机会。

在这里,题诗、看诗都是免费、开放的,不分身份,不论高低贵贱,就像现在,谁都可以注册账号上网发帖。

上到唐玄宗李隆基、宰相武元衡、刺史韩愈、下到基层官吏、隐士、家庭妇女。有机会进驿站,就能看到唐玄宗、韩愈们的真迹,还能在旁边赋诗一首,算做跟帖。

王公贵胄们的帖子,应该算是题壁中的热搜了。

当时,唐宋驿站题壁的KOL数量最多,DAU也相当高。无论官驿还是客馆,发帖、读帖、跟帖、转帖、摘抄,十分活跃。

据记载,唐代秭归县江边有一处叫“神女馆”的客馆,到了唐穆宗长庆年间已经积累了1000多首题壁诗。

而两京道上的“三乡驿”,自从一女子题壁之后,跟帖留言者不绝于壁,五代时墙面都已经写不下了。

宋人周煇回忆,他在去常山的路上,于客店中看到一首诉说旅途寂寞的题壁诗,署名“女郎张惠卿”,回程路过再看,墙上已满是“跟帖”。

成为一堵密密麻麻的“弹幕墙”。

宋人谢无逸曾在黄州杏花村馆驿题了一首《江城子》,因为写得太好,路过的人纷纷向馆卒索要笔墨传抄。馆卒苦不堪言,最后竟然在题词上涂泥遮盖,免得再让人看到。

就这样,唐朝1600多所驿站,加上数不胜数的其它客馆,构成了庞大的诗词集散地。驿站中的好诗,往往能随着便捷的驿路快速传播。

唐代古驿站

同时,驿站也就成了文人墨客生活中重要的分享信息、交流情感的场所,不仅可以读诗、品诗、论诗,还可以了解亲朋好友的最新动态。

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题在沈园墙上相互应和

诗魔白居易就是其中之一。

他与同年登科的元稹是好友,俩人好得穿同一条裤子,可惜总是聚少离多,异地相思苦,仅用写信开小窗私聊不足以慰藉。

于是白居易成了“刷屏狂魔”,满世界找元稹发的朋友圈动态。

由于知道元稹有驿站题诗的爱好,白居易“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元稹在蓝桥驿留过一首诗,还艾特刘禹锡、柳宗元和李景检三人可见(诗名:《留呈梦得子厚致用(题蓝桥驿)》),却被白居易抢了沙发,而其他三人都没有回。

真爱粉的心意可见一斑。

壁壁诗越来越火,灌水的行为也越来越多,大量平庸、抄袭之作开始上了头条,真正的好诗需要翻页才能见了。

怎么办?

管理员刘禹锡登场了。不过他也并没什么特别的办法,就一个字:删!

唐代巫山神女祠,题壁诗千余首,刘禹锡鉴定后,只保留了四首,其它全部删掉。

他将寇准的题诗用碧纱特别笼护,做了类似加精、置顶的操作。

壁壁诗影响力越来越大之后,开始具备了举荐人才和监督舆论的功能。

宋朝扬州通判王琪就因发了一贴而获得宰相晏殊赏识,加官进爵。原本身为屌丝的王钦若,则因为自己发的贴被当时的太子寿王(后来的宋真宗)看到而受赏识,后来当了宰相。

而秦观当年为交到苏轼这个好友,刻意模仿他,在他的必经之路上发贴,变相地艾特了苏轼一把。东坡看到后果然“中计”,两人成为好友。

北宋超级大V、流量王苏东坡

宋朝有一位官员因为中举后等了三四年没等到国家分配的工作,发帖吐槽,迅速传遍京城,不久,朝廷就给他安排了工作。

有些真爱粉专门跟随大V偶像足迹,在各处搜罗他们遗留的诗歌、传抄散布;还有人提供专门的下载链接——石刻: 将诗文等刻石后,供粉丝们拓印,那时还没有原创保护之说,谁爱,谁去拓就是了。

秦观就用这种方式给自己的诗文做推广。

此外,书画的留白也成了群聊空间——每一任收藏者都喜欢在上面题字以及加盖自己的大印刷存在感。每换一个买家,就是一次轰动朋友圈的转发。

不过这样只能单向交流,无法互动——更像发弹幕。最重要的是太糟践东西了。

乾隆皇帝,就是一个弹幕狂魔。这个古字画“杀手”,主要用盖收藏章和题字的方式刷存在感。

王羲之的真迹《快雪时晴帖》不仅被乾隆盖上了各种章,还被题了巨大的“神”“神乎技矣”,占的比例比原贴都大。

因为太杰出,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不能幸免。他的《中秋贴》也被写上比真迹面积大两三倍的弹幕“至宝”。

另外还有一幅《富春山居图 子明卷》也惨遭“荼毒”。所幸,后被鉴定是赝品,真迹逃过一劫。

因为这些媒体的传播,网红大V一个接一个地诞生。

有很多证据表明,苏东坡的帖子一发出就能有10万+的转发,比如朱牟《曲洧旧闻》称,“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传诵”,“东坡一挥而就,不日传都下,纸为之贵”。王明清也说苏轼“诗文一出,即日传播”。

不过就算有壁壁S、石链接和弹幕墙,对于古人来说,可供发挥自己才华、供天下人瞻仰的途径还是太少了。

不但没有认证的微博,连个像样的小报都没有。

有时情之所至难以抒发,就只能通过想象——像月亮、江水这样的意向,因为凝结了太多古人的吟咏,也变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交媒体。

每一次用眼神点开它们,就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直接与李白、杜甫、苏轼们相遇。

当然还有书本——在古代的书痴们看来,读书就是和作者,甚至书中人物对话的过程。只要有一本好书,就等于加了一连串好友,也就不再那么孤独。

微博、微信、脸书、推特……这些社交媒体只能让我们和时人交流。而月亮、江水和书本,却能让我们跨越时空与他们沟通。

这样看来,这些,就算是古人和我们共同的社交媒体了吧。

来源:了不起频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