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吉华传古韵 诗海竞风流

 棋中王 2018-06-27

凉帽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客家先辈智慧的结晶,寄托着客家人的乡愁。时至今日,它仍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深圳市龙岗区吉华街道的甘坑村曾以制作客家凉帽而享誉海内外,全村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均以编织凉帽为生。遗憾的是,在岁月流转和时代变革中,甘坑凉帽逐渐远离现代人的生活,其编织工艺也濒临失传。

    为了留住即将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吉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了“客家凉帽”歌曲征集大赛、“吉华杯·客家凉帽”诗词创作大赛、“甘坑凉帽”非遗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活动,保护和传承甘坑凉帽、客家山歌、麒麟舞、手指画、陈氏太极等辖区非遗文化,让非遗在歌声中传扬,让非遗在诗词中吟诵,创作了一批体现吉华民俗特色、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精品,为吉华早日建成深圳都市核心圈中的产城融合新城区提供文化支撑,为龙岗加快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普惠型、质量型文体强区添砖加瓦。本报现刊登“吉华杯·客家凉帽”诗词创作大赛中的部分获奖作品,以飨读者。

    七律·咏客家凉帽

    倪昌盛

    鸟衔春入客家楼,南粤风情唤不休。

    竹影参差花烂漫,山歌清脆水温柔。

    谁将凉帽编成梦,好被佳人戴上头?

    最是阳光斜照处,薄纱依旧掩娇羞。

    客家凉帽

    陈洪彬

    竹帽编成花穗柔,避嫌戴与玉人头。

    平添倩影三分俏,隐却眉心一点羞。

    曾伴田园耕日月,何因时代付江流。

    如今列册非遗物,再趁春风争上游。

    七律·咏客家凉帽

    高盛毅

    一入岭南青竹斜,山歌婉转浸香茶。

    土楼错落关梅雨,篾帽玲珑出客家。

    巧手编来中国韵,春心系上太阳花。

    信知四邑民风朴,可有清凉赠与涯?

    鹧鸪天·客家凉帽有题

    李雪艳

    挽起春风度岁华,轻灵一顶女儿花。

    邀来岭上千秋月,唤醒田边几抹霞。

    姿窈窕,曲清嘉,辛勤收获好生涯,

    沧桑世代情难老,且把清凉尽意赊。

    甘坑客家小镇(七律)

    陈忠仁

    青山四面响溪滨,疑入桃源梦未真。

    蝶饮百泉清似露,花香十里绿为邻。

    麒麟舞出复兴意,凉帽妆成别样春。

    千载客家根植地,古风古巷醉来人。

    减字木兰花·客家凉帽

    毛瑞花

    熏风问过,留在吉华猜不破。

    几度调琴,竹梦清幽织到今。

    知谁手巧,拢得清凉归一帽。

    远看如花,占尽风情是客家。

    七律·客家风华

    蒋为民

    剪圆编篾顶云霞,笠布斑斓宛旋花。

    鹭鹊飞来栖薜荔,麒麟舞罢唱蒹葭。

    骑楼围屋甘泉绕,盆菜糍粑黄酒赊。

    乡韵千年何处觅?春风十里醉吉华。

    七律·游甘坑客家小镇

    陆玉梅

    高阁崚嶒接晓阴,身闲此地足幽寻。

    古墙始信春秋在,凉帽翻从岁月吟。

    雁去踏云乘玉辇,风来振鼓满衣襟。

    更言花事个中好,况复南楼思客心。

    水调歌头·甘坑客家小镇

    苏  俊

    一入甘坑境,草木亦天真。客家风味如酒,更比酒香醇。最喜沧桑围屋,巧缀清幽小镇,岁月总留痕。世代此耕稼,土厚自生根。

    戴凉帽,寻旧梦,往来频。状元府外,还看儿女舞麒麟。民俗怡心养眼,盆菜堆金砌玉,灯火话情亲。难怪东坡老,愿作岭南人!

    甘坑,邂逅一只凉帽

    刘  银

    一枝走动的花

    由篾片、麦秆与布条搬运

    它把太阳下降到虚无

    它上升的智慧,直抵额头

    而那些彩带,就像姑娘们的心事

    一边忐忑,一边怒放

    我们如何从花色的庞杂中

    认领走那些含蓄的书信

    如何把一枝走动的花

    搬进你虚位以待的卧室

    许久,我都在奢想

    一朵云般走动的花枝

    回眸一瞥,都是一颗太阳

    一颗小小的私密的太阳

    把忧伤藏起

    把一只凉帽戴上

    用彩色的穗带表白传情

    我该怎样追上一枝走动的花

    如何安放战栗与怒放心花

    我可爱的人儿,你可要告知我

    告知我,如何才不亵渎一只凉帽

    一枝走动如一朵云的花

    客家凉帽:从名词到动词的转换

    郑安江

    借用一块沙滩,一片丛林

    安放那些灿烂的名词,安放那些花朵

    它们在阳光下游走,深藏的笑靥

    芬芳了一畦畦心田

    我从那些游走的名词中,看见

    手捧陶罐的祖母。弯腰伺候岁月的母亲

    看见我朴素而美丽的姐妹

    她们一生的善良,妖娆了

    我的诗篇与江山

    借用一座果园

    安放那些妩媚的动词

    安放那些花朵

    它们以绰约的姿韵游走于天地之间

    使我的憧憬与爱慕

    有了值得赏读的内容

    从那些名词到动词的转换

    来得自然而熨帖。那些花朵

    是海天的一部分,是山水的一部分

    是诗篇的一部分。我从它们中间找到了

    那么多挚爱的亲人

    母亲的凉帽

    江飞泉

    母亲藏着一顶凉帽

    每当想起它,我就想起母亲——题记

    01

    在甘坑市集某个角落

    我被一群客家凉帽包围。

    多么美丽的花布,折叠均匀

    是夏季群星倾倒的光芒

    倾泻而下的遍地繁花

    延伸至田间,山坳,海边。

    轻盈缎带和花布在跳跃

    阳光下,她们是待嫁的姑娘。

    就像我熟悉的某个姑娘

    在梦里,四十年前的某个村落

    我的母亲。

    她也曾戴过这样一顶凉帽

    行走在曲折山路,她的粉白色衣服

    如蝴蝶追逐羞涩的花朵。

    她在风中奔跑

    她一手扶着帽檐,一手抹着眼睛

    彩虹般的缎带在风中飘舞。

    “那天风很大。”

    她说,“凉帽被风吹跑了。”

    这是她后来告诉我

    轻描淡写

    像讲述某个古老话题。

    02

    这是祖母为她编织的凉帽

    母亲是童养媳。

    丢失凉帽那天傍晚

    她躲在柴垛后哭。

    假装一只蚊子掉到眼睛里。

    母亲捧起一捆柴火,生火。

    火光很大

    烟,密布在灶房里

    母亲捧起她的围裙

    蒙住了眼睛。

    祖母将她的凉帽留给母亲

    记忆里那顶陈旧的凉帽

    就挂在木屏风后面

    在厅厝的两根木柱子间。

    多么美好的凉帽

    它平静得像个过客

    又如回来探望的亲人。

    用薄篾片和麦秆编成

    海浪、三角梅、小叶榕的图腾

    融入血脉,先人遗留的赠礼

    从祖母,到母亲。

    03

    母亲终于老了

    就像缩水的凉帽麦秆

    瑟缩在陈旧的蓝色布帽檐里

    她如此寡言,像被时间射中的兔子。

    她眼睛通红,惊恐地看着我。

    陈旧凉帽亦如老去的母亲

    佝偻在故乡某个土屋

    犹如一只故乡的泥螺。

    我无法倾听她的隐痛

    无法回忆一顶凉帽的起源。

    而那顶陈旧的客家凉帽

    我曾见过:失去光泽的竹篾

    喑哑的麦秆。

    蓝色的绒布低垂

    那是母亲羞涩的目光

    失去光泽。

    花带早已不知去向。

    它被母亲精心清洗、晒干

    收藏在某个珍贵的地方。

    我未见你戴那顶凉帽很多年

    母亲!

    04

    此刻,我在甘坑市集

    面对一群凉帽,无法抽身。

    我多么想念母亲

    如果母亲就在身旁

    我会给母亲戴上一顶凉帽

    我会假装母亲还未出嫁

    并让她唱起那首草帽歌。

    我的母亲曾戴过的那顶凉帽

    而今不再新鲜

    不能回到四十年前。

    就像雨水无法倒流

    落泪无法回归。

    我在等,一位翩翩而来的客家姑娘

    谢  耘

    我把田园置于龙岗山丘之上

    我对时间施了魔法,让万物的生长延后

    我决定在四月的某一天苏醒

    就着春风放飞传信的大鹏

    我在等,一位翩翩而来

    戴着白色花穗凉帽装扮的客家姑娘

    我在薄薄的篾片和麦秆编成的传奇故事里静等

    等那些蓝色的,白色的,还有花色的花儿,

    闻风而至

    你就这样笑容满面荷锄而来

    在我生命的梯田里播撒谷种

    发芽生根

    从此,我多了一座贮满春意和秋思的粮仓

    足够你金秋酿酒赏月,春荒赈济四邻八方

    我想让你带上所有遗留的凉帽

    带着所有骨子里残存的中原印象

    走出你的过去,大步迎接新春

    在这里

    你可以随心所欲

    侍弄着脚下的瓜豆果蔬

    或者

    就像农夫抚养眼前这片儿孙满地的肥沃大地

    当然

    你也可用从山间植物那提取的三分颜色

    开一个小小的染坊

    或者干脆于不远处承包一片甜蜜的果园

    做一个日啖荔枝三百颗的岭南姑娘

    但

    你必须学会拿唐诗下酒

    用宋词做午后歇息时的开胃茶点

    同时,以那些传世之作当短途旅行的干粮

    当然

    所有的这一切还都只是我席地而眠的想象

    憧憬就在那里

    来与不来是你的终身,我的守望

    你一定要在百年围屋的羁绊里认真思考

    我只能告诉你

    我这里冬天无雪,离海不远

    虽山高水长,但四季如春

    编织凉帽的姑娘

    蔡明亮

    薄薄的篾片

    细长的麦秆

    姑娘的巧手下

    按照街道的纵横走向

    一遍,一遍

    把吉华的青山绿水编织进去

    凉帽

    挡住了多雨的季节

    也拦住四散的阳光

    还好,它不舍得埋没

    我才能看到一张婉约的脸庞

    正笑得灿烂

    姑娘也时时忧伤

    是否忧于无人欣赏?

    甘坑还在传承

    凉帽却渐失市场

    她仍坚持这份手艺的热情

    正如她对这个城市的心意

    永远——

    那么独特而精致

    那么深情……

    款款凉帽寄深情

    吴顺贤

    外婆的外婆说

    我的根在北方

    爷爷的爷爷述说着远古的忧伤

    竹篾与麦秆交织的图案

    美丽了迁徙的时光

    帽檐下透进的那一缕春光

    通向那曾经的苍凉

    一代一代的演绎

    传承了美丽和时尚

    小小的凉帽

    是客家民俗的缩影

    更是客家文化的集成

    阿爸用篾片和麦秆

    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阿妈用甜美的歌喉

    唱出了生活的芳香

    岁月美丽了霓裳

    时光穿透沧桑

    五彩的凉帽

    述说着客家人追梦的怀想

    朴素中彰显出美丽

    美丽中蕴含着希望

    远去的相思

    靓丽了客家妹

    多情的脸庞

    今时的月光

    照亮了古老的小巷

    竹片和麦秸

    在日夜不停的穿梭中

    牵动着流年的岁月

    追赶着浪漫的时光

    把客家人

    绵绵的爱

    浓浓的情

    编织进美丽的心房

    编织出生活的梦想

    一顶客家凉帽,

    闪耀了甘坑的前世今生

    (组诗节选)

    刘建华

    1.一根水筒竹,把甘坑编进记忆的词典

    万物服从轮回

    时间打磨经典

    在甘坑,二百多年的执着

    用一根水筒竹的轮回

    足够让凉帽的技艺

    抵达出神入化的境界

    二百多年时光

    有足够的耐心

    用一根水筒竹

    把甘坑与凉帽

    两个毫无关联的词

    编进词典,如影随形

    正彼此代言,互为注释

    点击:甘坑凉帽

    所有的引擎

    替我们打开

    “中国凉帽之乡”

    闻名于世的标志

    检索客家凉帽

    在我们记忆的地理上

    立即弹出

    中国,深圳,甘坑

    2.那一片水筒竹林,让乡愁在甘坑升腾

    甘坑,一处青山绿水,古朴优美的客家古村落

    深巷、状元府、古炮楼、凤凰谷融于青山绿水之中

    杜鹃醉美了田野,古榕绽出新绿

    水筒竹在农谚里拔节

    我一直相信,每个春天

    都是从水筒竹上发芽的,一种惊羡春天的美

    首先从那一片苍翠挺拔的水筒竹林长出来

    在深圳甘坑,三千亩水筒竹林摇晃春风的时候

    多少诗词,从鸟啼蝉鸣中飞出

    在那一片水筒竹上,朗读甘坑的春天

    我一直相信甘坑的水筒竹林发芽的时候

    甘坑的希望一起发芽

    我们不需要用另外的词语,来形容甘坑的春天

    早春,甘坑摊开一幅素描画

    每一个线条都刚劲有力

    水筒竹最先为大地着色,增添一抹苍翠新绿

    千万条竹枝,能不能把童年钓上来

    循一曲竹笛,返回乡下

    一行行心事晃动,一枝新芽就是一个梦啊

    把新做的凉帽戴在一个女孩的头上

    清明时节,在插一句清新的诗

    浓荫里蓄满鸟鸣

    与几间矮房子,完成一幅田园画的构图

    夏日,在竹林下纳凉,编织凉帽

    人生从此珍藏一帧绿荫

    几头牛伫立竹林,把耳朵摆一下,又摆一下

    每一根水筒竹都摇曳乡愁

    我们也不需要把春天的消息,传递给远方

    当朝阳初升,接近地平线

    炫耀的水筒竹林,会将自己的影子

    以及甘坑的美,投影到天地的边缘

    水筒竹为乡村续画插图

    甘坑荡起层层叠叠的春天

    3.编织凉帽的守望者

    到甘坑,抚摸一片片竹篾编织

    一种生态之美在此绽放

    凉帽的词语纷纷跳出

    这是甘坑的一群农民

    他们忽略身后的忧伤

    不左顾右盼,身体习惯前倾

    以竹片擦热生命线,聚拢精气

    一方水土催春色,客家凉帽年年葳蕤

    繁衍大地,在岭南大地跳跃一曲民间的舞

    他们的身子与水筒竹的篾片一样柔软

    可以弯曲,循环,忘却在地上的影子

    篾片和人,缠绕在一起,物我两忘

    彼此互为经纬编织者

    被手中的凉帽编织了一生

    一根竹篾在手中随意翻转

    力道炉火纯青,技艺出神入化

    编制的凉帽,仿佛没有经过工艺设计

    仿佛那双手,粗大的关节里

    存储了所有图案与花纹美的形状

    整个身体记忆着,编制密码与程序

    从选材、劈竹到咬篾、合帽、上油

    编制的工艺,如此厚道,结实,严密

    花鸟鱼虫,飞禽走兽

    源于他对于自然的耳闻目染

    烙印在内心的美学

    精致的艺术,并没有尺寸

    只听从身体与竹篾,彼此发出的旨意

    只接受全世界目光的审视与赞许

    荫 凉

    王振华

    我穿过热带森林般让人窒息的楼群

    跌入甘坑小镇三百年的荫凉里

    雨巷中独行的女子

    何时遗弃了那一把油纸伞

    客家凉帽下

    掩着怎样秀丽的容颜

    她,是状元府里的丫环

    还是南香楼上闭门不出的读书人

    抑或挑水归来的村姑

    我是落魄的书生

    讨一碗水喝

    大口咽下的甘甜

    原来只是想象中的一场遇见

    回首间,只有那抹荫凉

    留在了客家凉帽的花带边

    与一顶客家凉帽邂逅

    张型锋

    在吉华的街角

    与一顶客家凉帽邂逅

    欣喜中,恰如与一段温情

    撞个满怀

    那帽檐上飘逸的绸布

    仿佛在用无声的言语

    诉说着客家的典故,一个族群的迁徙

    那长长的穗带,仿佛通连着古今

    让我突然就有了一种隔世般的穿越感

    ——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先祖

    远远从稻田的阡陌间

    荷锄而来,口里还吟唱着

    客家的谣曲

    这时空的错觉

    一定是祖先留下的暗示

    寄寓于血脉里的记忆

    在若干个世代之后

    让我们还能一睹客家的遗存

    客家凉帽呵

    作为一个立体的符号

    昭示着我们的

    来处

    (本版统筹:凌海英、张艳容、陈建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