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里面的深刻智慧

 盛_王_朝 2018-06-27

古时候的圣贤,随时随地都在用他的行为、仁慈的心性来感化和教化大众。真正能做到“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

为官一方,“作之君”就是要领导好这个地方的大众。周文王在修建宫房时挖出一堆白骨,诚惶诚恐,恭恭敬敬摆上香,重新安葬。子民看了就想,文王对去世的人都能如此恭敬,那对活人更恭敬了。这就是“作之君”的表率作用。

“作之亲”就是要养育这个地方的大众。现在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很多,我们要用知识、技术服务大众、养育大众,这样社会就会越来越好;而不是上了如此多的学,是为自己要大房,为自己要好车,这种观念会把我们服务大众的仁慈博爱的心思毁掉,贪念会出来。

我们要学习古圣先贤的心量,那是惠及世界的心量;而我们现在的人的心量,量小福气小,因而不能去把自己服务大众的心量和帮助大众的技术推广开来。所以我们做不到“作之亲”。

“作之师”是要教这个地方所有大众怎么样做人,我们现在也看不到了。

现在很多人出去打着父辈的招牌,实际是在辱没祖德。我们远思要弘扬祖宗之德,近思要掩饰父母之过。可我们现在的人不会扬祖宗之德,天天扬父母的过失,说父母这也迂腐那也迂腐,天天说父母不好。

本文摘自秦东魁作品《打开幸福之门》

我经常讲,当你想忤逆、谩骂父母时请三思而后行,哪三思?第一,是你生的他,还是他生的你。如若他生你,从父母命而行之;如若你生了他,那你就可以教育他。第二思,思父母养育之恩。思及父母一点儿过失,就抱怨至极,却忘了父母长期的生养之恩。第三思,思父母忧虑之恩。你上学去了,父母在家提心吊胆,为你担忧。就像我们家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我爱人在家哭了一天,说担心老师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肚子饿。你看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心慈悲到了极致 !

当你每次冲撞、谩骂父母甚至想杀害父母时,想想这三思,可能就对自己的心态有所调整。我们一定要思父母之恩德,父母之过错切不可言说。为什么?言父母之过,孝心已失。不听父母之言,不从父母之令,那就麻烦了,你到社会以后就可能不从领导之教,不服国家之管。

我听一个朋友讲,荣毅仁先生生前最喜欢的名言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发上等愿就是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结中等缘就是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强求,务求脚踏实地、积极稳妥。从他身上就可以看到荣氏家族的福德,心量所致;他享的福是什么?下等福,他们家的电视都是用了十几年的电视。

如此多的模范人物在为我们做形象教育、言辞教育、德行教育,我们没有看到,可我们学换老婆、换老公这种不好的行为怎么学得那么快?

所以我们要“外思济人之急”,就是经常想想别人有没有什么困难,有没有什么需要我们去帮助的,尽心尽力地去帮助大家;“内思闲己之邪”,对自己、对内,“闲”是防范,就是一定要懂得防范邪知邪见。要内思我们是不是想着做坏事,不努力工作。要注意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起心动念是恶的多还是善的多,随时随地觉察自己内心的变化。“务要日日知非”,我们务必要天天检点反省,把自己的过失找出来。不知道过失,自以为是,这是大病。一天没有过错可改,就无法进步,不能进步就一定退步。

“能说不能做,人之师也”,这句话是说这个人说得非常好,虽然不能做,我们也可以把他当老师看待,因为他讲的东西对我们有益处;“能说又能做,国之宝也”,你看孔老夫子,国之宝,至圣先师,那都是我们该学习的,如果我们攻击他那就是错了。

所以《弟子规》讲了了不得的事情,我们老认为它很简单,是小朋友学的东西,其实它很深奥。如果我们真正明白,也不至于发生很多悲剧,要重视个人德行修养的改进,注意感化、引导少年儿童纯洁心态的发展,这才是非常好的事情。切不可让爱富嫌贫、喜新厌旧的心态助长了我们的贪念、嗔恚和愚痴。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里面的深刻智慧

谦德弘愿原创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