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殿庭总论 一、殿庭之进深开间 殿庭之广,随屋之大小,由三间至九间。正中间亦称正间,其余称次间。再边两端之一间,除硬山时可称边间外,称为落翼,故吴中称五开间为三间两落翼,九开间为七间两落翼。如仅三开间,仍于次间作落翼时,则称次间拔落翼。明间较次间为宽,次间宽为明间之十分之八。殿庭檐高以正间面阔加牌科之高为准。 一、 殿庭之进深开间 殿庭的开间,随着房屋的大小变化,从三间到九间不等,一般为歇山式。正中间的又称为正间,其余的称为次间,再靠两边的一间,除了有硬山的情况可称作为“边间”外,其余的披屋均称作为落翼。所以在吴中地区称五开间为三间两落翼,七开间称作为五间两落翼,九开间称作为七间两落翼。如果仅有三开间,仍以次间作为落翼时,则称为“次间拔落翼”。明间比次间宽,次间的宽度为明间的十分之八。殿庭檐口的高度为正间的面宽加上斗拱座的高度为准。 注:1、落翼:最外侧之尽梢间近山墙边,亦筑一小段小坡屋面兜通成四落水屋面,正背檐口亦成四面正交落水屋面。状似翼翅垂落,故名“落翼”。无论歇山、庑殿,除了硬山、悬山屋面均有此屋面。 2、拔落翼者,通常指不在屋架缝上做歇山屋顶,而是以搭搁梁或趴梁上,半开间深位置上做歇山屋面,踩步金承椽枋上搁落翼椽头,桁条外挑作悬山。钉山花板、博风板作山墙面。 殿庭之深,亦无定制;自六界、八界以至十二界。其深以脊柱为中心,前后相对称。普通殿庭亦作内四界,较深者作六界,其前后或为双步,或为廊川。亦有双步之外,复作廊川者,则为较大之建筑也。 殿庭的进深,也没有具体规定,从六界、八界以至十二界。其进深以脊柱为中心,通常为前后相互对称。普通的殿庭也布置为内四界,进深较大的设为六界,殿庭的前后可以作成双步,也可以用廊川。也有在双步的前面加建廊川的,属规模较大的建筑。 二、殿庭之结构 殿庭各种柱之名称与厅堂相同,有廊柱,轩步柱,步柱、脊柱之分。唯金童柱因界数增多,而别以上金童与下金童与下金童。廊川与双步之下,无论正贴与边贴,均辅以双步夹底与双步之间,对桁中心处,常设一斗六升牌科,使传布重量于夹底。大梁长四界者,称四界大梁,其长六界者,称六界大梁,或简称大梁。梁背安斗及寒梢拱,以承山界梁。寒梢拱或用斗三升,或用斗六升,则视其提栈高低而定。山界梁之上,则可置斗升脾科,辅以山雾云及抱梁云等装饰。苟用棋盘顶天花者,恒于梁背设斗,竖脊童以承脊桁,坐斗之旁填以荷叶凳,颇似北方之驼峰,用以平衡坐斗,梁挖底较多,其剥腮之制,则同厅堂。举凡双步、川、大梁、俱有梁填及蒲鞋头。但不作蜂头,以视其隆重。 二、殿庭之结构(图7-1,图4-49) 殿庭的各种柱子的名称与厅堂相同,分为廊柱,轩步柱,步柱,脊柱等,只有金童柱因为界数增多时,有上金童柱和下金童柱的区别。廊川或双步之间,无论正贴和边贴,常设以双步夹底及三步夹底。双步夹底与双步之间,对着桁条的中心处,常铺设一斗六升拱座,使上部重量可传至夹底分担。大梁跨长四界的,称为四界大梁,跨度为六界的,称作为六界大梁,或者简称为大梁。梁的顶背面安装斗拱和寒梢来支撑山界梁。寒梢拱用斗三升也可以用斗六升,根据房屋的提栈的高低来确定。山界数梁的上面可以安装斗六升的斗拱座并且配置山雾云以及抱梁云等装饰件。假如作棋盘格作为天花吊顶,则在梁的背上设置座斗,立脊童柱来承托脊桁,座斗的旁边设荷叶墩,很像北方的驼峰,用业增强其稳固的作用。殿庭规模较大,梁挖底亦多,但其剥腮的做法,仍和厅堂相同。凡是双步、川、大梁,梁端都设有梁垫蒲鞋头,但是不制用蜂头,以显示房屋规格的庄重(图7-2~图7-6)。 枋之用于开间方面者,就其地位,称廊枋、步枋、斗盘枋。斗盘枋则平置于牌科下廊枋之上,宽较斗面放二寸,枋厚为二寸,至于廊枋与步枋等尺寸,悉同厅堂用料规定。有用地进深方面,位于大梁之下者,称随梁枋。断面为长方形,用以辅大梁承重之不足。枋与梁隔相当距离,其间置斗六升牌科二座。随梁枋之底,恒与步枋之底相平,以资整齐。棋盘顶以纵横木料用井字形,架于大梁之底。上铺木板,涂以彩画,其形如棋盘,即北方之藻井。殿庭步柱间进深逾六界时,多于随梁枋柱之下,再架枋一道,使枋之底四周兜通相平,称之为四平枋,或水平枋。棋盘顶之纵横木料,则架于随梁枋之顶。 梁枋用在开间的方向 , 根据枋的位置,称为廊枋、步枋、斗盘枋。斗盘枋为平置于斗拱座的下面的廊檐枋的上面,面宽比斗面宽出60mm,枋厚亦为60mm,对于廊枋和步枋的尺寸,都按照厅堂的用料规定。有用在进深方向的,位于大梁的下面,称为“随梁枋”。断面亦为矩形,用来辅助大梁承重的不足。枋与梁隔开相当距离,其间随界放置“隔架斗拱”两座或设“脚手木”(棋盘顶大龙骨)做棋盘顶。随梁枋的底边,常与横向步枋的底边相平,以协调整齐。棋盘顶用纵横的木料(天花支条)作为井字形,架在随梁枋的顶部。上面铺设木板(天花板),并涂彩画,形状如棋盘,即为北方的井口天花。殿庭步柱的进深超过六界时,大多在随梁枋的下面架设相似的枋料,并设置斗六升攀间斗拱,再在其下方前后步柱间,再架设枋料一道,使枋的上、下、顶、底部四周兜通取平称为“四平枋”,或“水平枋”。 注:1.北方的藻井专指室内天花中央“穹然高起,如伞如盖”的重点装饰部位。 2.脚手木(北方之檐儿梁)搁置于随梁枋,此处相当于天花梁,每二井格设一根,贴梁(支条)用料1.2~1.5拱料宽,2倍高,支条构成井字架方格(600~1000mm),每个天花板30mm厚,板面或索面或彩画。 3.随梁枋,一般为增强上方梁断面之不足而紧贴合成组合梁形式。 4.隔架斗拱亦称攀间斗拱,为传递荷载而设。 殿庭屋面分重檐、单檐二种。单檐则就其架构复屋面。重檐则将轩步柱或步柱延长,再架屋顶,下层之出檐椽下端架于廊桁,其上端架于步柱间之承椽枋上。柱端架步柱,上铺斗盘枋,置牌科。牌科之上架上廊桁及梓桁,铺出檐椽及屋面,即成重檐。 殿庭的屋面分为重檐、单檐两种。单檐即在殿庭的屋架上直接做成屋面。重檐就是将轩步柱或者步柱升高后,再架设整个屋顶,下层小屋面的出檐椽下端架设在廊檐桁上,其上端搁架在承椽枋或直接在步柱枋梁上。在廊檐柱顶的廊坊上面铺设斗盘枋,放置斗拱座。斗拱的上面架设廊檐桁及梓桁,并铺设出檐椽、飞椽和屋面,就成了生檐。 殿庭桁之名称,一似厅堂,依柱之位置,称廊桁、轩步桁、步桁、金桁、脊桁。但以界数之较多,而轩步、步、金诸桁,并有上下之分,若金桁位于上者称上金桁,下者称下金桁,廊桁位于重檐上层者,称为上廊桁。 殿庭桁条的名称,和厅堂一样,根据柱子的位置,分别称为廊桁、轩步桁、步桁、金桁、脊桁。但是因为界数比较多,因此轩步、步、金各桁,又有上、下之分,如果金桁位于上部的称为上金桁,位于下部的称为下金桁,廊桁位于重檐上层者,称为上廊桁。 椽自檐口而上,称出檐椽、花架椽、头停椽。界数多时,花架椽有上、中、下之分。出檐椽用于重檐时,称上下出檐椽以区别之。椽端亦钉里口木,以架飞椽。出檐椽与飞椽之长,其制与厅堂相同。飞椽下端,钉通长木板以隐椽头,称为摘檐板,亦称遮檐板。上钉眠檐与瓦口板。其他如勒望、椽稳、闸椽等之应用,均似厅堂。唯以殿庭提栈较陡,勒望不得不予以增加,因以增进阻止望砖下泻之作用。 椽子从檐口往上,依次称为出檐椽、花架椽、头停椽。界数较多时,花架椽有上、中、下之分。出檐椽用于重檐时,则用上、下出檐椽来区别。出檐椽的下口端部也钉里口木,用来架设飞椽。出檐椽与飞椽的长度,与厅堂的规定相同。飞椽的下端,钉通长的木板用来罩挡住椽头,称为“摘檐板”,又称为遮檐板。与北方不同,南方地区雨水多,不适宜明露椽头。上面钉“眠檐”与“瓦口板”。其他的例如“勒望”、“椽稳”、“闸椽”的应用,都和厅堂一样。只有当殿庭提栈较陡时,勒望不得为予以增加档数,这样能增加阻止望砖下滑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