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摄影是以文物为拍摄对象,通过摄影的纪实特点,再现历史文物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文物摄影属静物摄影范畴,但又与静物摄影不尽相同。文物摄影的艺术性以及它的角度选择、光线运用、背景配置,都要受文物考古科学性的相对制约,要求文物造型、色彩、质地的逼真性。
寻觅最佳观赏面。这是文物摄影角度选择的最终目的。这个观赏面的选择,既要让考古工作者据以考证断代,又能使一般读者得到意趣与欣赏。经验表明,古代工匠在塑造一件作品时,就已为人们精心安排了一个最佳观赏面。我们在选择角度时,就要仔细琢磨和推敲这些古代工匠的用心所在,找出它的最佳角度,三足不能拍成两足,有攀不能拍成无果,双柱不能拍成单桂,而相机的高低分寸则以前后口沿分开为宜。
适遇到一件造型复杂的器物时,除了尽力找出一个能概括器形特征的最佳观赏面外,还要尽力表现它的造型美。文物中有大量诸如罐、匹、鼎、杯、尊等有口的器物,口是这类器物的重要外形特征。拍摄时,要选择适当的角度,准确地将口形表现出来。角度的高低,一般以看清口形的前后沿为宜。
文物摄影常常是孤立的一件文物,使人感到单调和呆板。它不像其它摄影,可以借助前景的渲染和陪体的呼应。因此拍摄单独的文物需要细微地审视器物造形的动静、疏密、轻重关系,利用角度变换、谨慎经营画面上下左右的空白位置。例如泥塑《渔归》,渔妇一手执竿,一手搂孩子,不难判断,执竿一边相对。疏。而“轻”,孩子一边相对“密”而“重”,在结构画画时,就应给孩子一边较大的空白。至于成套文物的摄影,不仅要考虑文物相互之间的动静,疏密关系,而且要找出一个反映文物组合整体的最佳观赏面。
背景的配置。文物摄影的背景配置,应简洁平整,色调素雅,以有利于突出文物古朴、凝重、典雅的性格。文物黑白摄影的背景一般采用黑、灰、白三种颜色。背景配置时应做到不靠色,以免器物与背景含混不分。对比适当,防止器物与背景反差过大,造成剪贴效果。
文物彩色摄影的背景配置,不仅有色度明暗的选择,还有不同色相(指物象的颜色,如红、黄、兰、绿……)和不同色性(指色彩的冷、中、暖)的取舍。它比黑白文物摄影的背景配置复杂,但可以从色性的冷暖对比与和谐入手,因为自然色彩尽管万紫千红,以色性区别,无不分为冷色与暖色两大类(当然还有介于冷暖之间的中间色性)。从对比看,暖色调文物,宜用冷色调背景;反之亦然。从和谐角度看,也可选用相近色调作为背景。但是,不论是对比还是和偕,都要注意结合灯光的运用。前者,要防止器物与背景色调的对比过于强烈,光宜柔和;后者,要避免器物与背景色调混含不分,光宜侧逆。
背景配置还要善于利用粗细和明暗对比手法。粗细对比,主要用以表现器物的质地。细腻的瓷器,因用经纬纹路粗糙的背景,会使瓷器质感格外细洁;纹饰粗算的青铜器,配用平整细洁的背景,能使青铜器显得庄严、豪放。明暗对比,包括器物与背景以及背景本身的明暗对比,后者打破以往背景从上到下明暗不变的单一感,采用遮挡背景受光面,决明转暗的变化,使文物摄影作品的色调与影调在和谐中有对比,统一中有变化。
文物彩色摄影的背景运用,还要注意避免背景色光反射到器物表面,以免造成器物色彩失真。
用光。拍摄文物主要依靠室内灯光,因此应备有一至四、五支摄影灯。光线的投射方向对表现文物是很重要的。
一般来说,顺光平而无明暗,多作总体照明和辅助光用;侧光长于描绘器物各侧面的明暗反差,凹凸饰件,并可隔离器物与背景,增强画面的纵深感;逆光用于勾勒器物的轮廓线,有突出立体感的特殊作用;顶光作用于器物顶部和腰部造形复杂的器物;底光,具有渲染人物、动物类器型威严、凶猛和恐怖的感情色彩。光的强弱,应依不同文物的性格而异,光的主次也只能伴随器物的造型各部位的主次关系而分别安排。不分强弱主次一概采用大亮光是没有艺术表现力的。
光斑的处理。在文物摄影中,瓷器、漆器、玉器、金银器等类文物由于表面光洁度高,受光后会产生强烈的反光,即光斑。光斑多出现于器物的边、角、沿及光滑富都位,而且随灯光的投射方向不同而变化。实践表明。光斑如果运用得当,有助于表现器物的光泽质感。运用不当,则会破坏器物的色与质。为消除或减弱光斑,通常使用偏光镜,反光伞;或者使用光斑防止剂喷射,或者用无碱软皂涂抹等方法。
投影的处理。在多灯照明下拍摄文物,应避免交错重迭的投影,与此同时设计一个好的投影,这样既可使画面简洁、美观,又可起到均衡画面和增强其空间感的作用。消除和减弱杂乱投影的方法有:
1.在灯前加用透明硫酸纸或纱网,以柔化投影;
2.利用反光伞,把直射光反射为柔和的散射光;
3.用玻璃瓦透明塑料板作摄影台,可彻底消除投影。这种无影摄影台,最适于拍摄体积小或透明体文物。光可以从透明令下照射文物,使玉器晶莹剔透、丝织品经纬分明。如果拍摄船舶、鸭鹅水鸟等造型的文物,还可以获得水下倒影的艺术效果,增添生动活泼的情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