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尽量做一个正直的人,让爱、自由高于一切,即使面对一位君王,也绝不出卖真理。 ——贝多芬 贝多芬的交响作品,一般都是依照所作时间的顺序命名,从他的《第一》到《第九》。 这里提到的,在贝多芬完成《第八交响曲》之后创作的一部名为《战争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又译名:维多利亚之役)Op.91(Wellington’s Victory, or the Battle near Victory, Battle Symphpny)的作品,并没有按照以往的惯例被编入他的编号交响曲中,而是单独把它拉出来。之所以这样做,这里有一定历史原因。 1804年拿破仑在法兰西称帝,从此开始了专制统治,并开始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这也使崇尚自由共和的贝多芬十分痛恨法国的侵略和拿破仑的暴政,对拿破仑的态度从敬仰一下子变成了鄙视。 1812年,拿破仑进攻莫斯科失败后,欧洲各国联合起来,于1813年6月21日在维多利亚与拿破仑军队作战,英国的威灵顿将军率领英国远征军大破法军,近而加速了拿破仑独裁统治的灭亡。 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了贝多芬的耳朵里,他创作灵感被威灵顿将军的胜利所激发。 正巧当时应节拍器发明者梅泽尔的邀请要创作一曲,很快贝多芬就完成了《战争交响曲》初稿的创作——这也是这部作品被称之为“威灵顿的胜利”的原因。 《战争交响曲》起初是一首再一般不过的乐曲,由于贝多芬对于拿破仑背叛革命,继而侵略欧洲各国的行为极其愤慨,为了把自己对胜利的喜悦传播出去,并使其能够以更加宏大的气势出现在音乐会的舞台上,贝多芬花了不少精力将之改编成管弦乐乐曲,并加上了“交响曲”的头衔。 1813年是贝多芬作品非常不景气的一年,他甚至没有什么恢弘大气的作品产生,但在当时大背景下,《战争交响曲》非常应景地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也给贝多芬带来了更高的声誉。 此作品包括“战争”和“胜利交响曲”两大部分:在第一部分,贝多芬用充满冲突和对抗的旋律,以充满火药味的配器营造出了一个逼真的战争场面;后一部分,主要以英国国歌《上帝保佑女王》为主题,歌颂了人们追求民主和平的伟大精神。 从历史上人们对这部作品的评论来看,在诸多方面《战争交响曲》都算不上贝多芬交响作品的上乘之作,很多人对它的艺术性价值也不屑一顾,虽然贝多芬本人也承认这部作品存在不少“粗浅”的地方,但他个人还是掩饰不住对其的喜爱。 在1813年12月8日贝多芬作品专场音乐会上,贝多芬亲自上阵担任指挥演奏这部作品,沉浸在战争胜利欢呼的人们对《战争交响曲》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 《战争交响曲》和贝多芬其他交响曲深刻的思想性相比,显得过于肤浅,但在当时也算红极一时。正是因为这部作品,使得贝多芬在维也纳,甚至在欧洲大众心中的地位再次上升到新高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