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D ASL成像解决方案系列解读(一)基本概念

 tiwbing 2018-07-03

一个强调

很多医生容易产生这样的认识:一个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的病例(如肿瘤病变)病理上一定是一个富血供的病变或者说高灌注的病变,而一个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的病例病理上一定是一个乏血供或低灌注的病变。早年的教科书在谈及胶质瘤的WHO分级时也是以增强扫描后强化表现为主要依据的。诚然,许多恶性度高的胶质瘤其血脑屏障破坏往往也比较明显,这导致其增强扫描后表现为明显的强化;而许多恶性度低的胶质瘤其血脑屏障破坏相对不明显,从而在增强扫描上不强化或轻度强化。但是,遗憾的是仅仅依据增强扫描之强化表现来进行胶质瘤WHO分级会导致大约25%的高级别胶质瘤被误判为低级别的;同样也会有约25%的低级别胶质瘤被误判为高级别。因为有一部分高级别的胶质瘤可以增强扫描不强化,也有一部分低级别胶质瘤增强扫描有强化。国内外的文献都提出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程度才是区分肿瘤良恶性最有决定性意义的生物学标记。

故而特别强调:一定要把灌注成像和常规的增强扫描区分开,增强扫描和灌注成像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病理改变:增强扫描反映的是血脑屏障是否存在或完整;而灌注成像反映的是病变微循环血流信息。

这里我们用两组图像具体说明:



ASL概念的提出和早期技术解决方案

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这一理念是在1992年由John A detre等提出。他是通过老鼠试验证实ASL可以用于研究脑灌注成像。作者通过试验提出以下几个结论:首先ASL是可以用于研究脑灌注成像的一个解决方案;其二:由于ASL采用的是动脉血中的水分子作为示踪剂,而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因此ASL可以实现和PET 15O水相媲美的灌注成像解决方案。在John A detre提出了ASL灌注成像理念后,1994年J.Gaa提出了基于EPISTAR的ASL成像方案;而在1995年Seong-Gi Kim提出基于FAIR的ASL成像方案。对比两种成像方案其最大的区别其实就是在于标记脉冲和成像层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在EPISTAR标记脉冲在成像层面的下方;而在FAIR则标记脉冲和成像层面相互重叠。无论是EPISTAR还是FAIR这些早期的ASL灌注成像解决方案都是基于2D成像方法,其基于的信号采集方式都是EPI信号读取方式。这带来了两个突出的问题:其一,容易受磁敏感效应的干扰,如在富含气体或出血等区域这些早期的ASL解决方案无法准确评价灌注水平。其二,无法获取质子密度加权像,而质子密度加权像是迄今为止被公认定量最精准的方式。



即日起,连续的惊喜

ASL成像系列专刊

关注公众号,全面解读

磁共振首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