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永红:“县管校聘”终究是错付了药方?

 虹野小书馆 2021-02-21

为缓解农村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状况,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出台的《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提出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将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实现城镇教师向农村学校轮岗。到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再次强调推进“县管校聘”改革。

但是,在事权风险增大但人手又不够的普遍大趋势下,区县教育局却利用“县管校聘”的改革,将农村教师借调到教育管理部门而非是调动城镇教师去支援乡村教育。这意味着“县管校聘”政策不仅仅没有使得城镇优秀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反而为农村教师“借调”到城市提供了制度便利。不仅仅缓解城乡教育资源均衡的目的没有达到,反而加剧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失衡。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什么“县管校聘”的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料的效果,反而起了副作用呢?

首先,农村教育的环境有了大的变化,“县管校聘”开错了药方。“县管校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城镇优质师资去支援乡村教育。其依据是认为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支持乡村教育就要提供给农村优秀的教师。“县管校聘”的政策就是为了让教师从“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从而利用行政命令对教师进行调动,从而实现城镇教师支援乡村教育的目的。

自从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列为农村义务教育要重点抓好的六项工作之一,自此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农村学校撤并拉开了帷幕。大量乡村学生流失,进入城市求学。这个时候的乡村学生的流失是随着“撤点并校”进行的,这个阶段的学生进城,算是乡村学生的“被动流失”。

但是随着乡村学生流失的数量达到一定程度,不少乡村学校教师出现过剩,优秀教师流失的速度也加快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乡村教育质量的迅速下降,加上城市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放宽,又使得一批乡村学生流失,这个阶段算是乡村学生“主动流失”阶段。

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在乡村学生主动流失阶段,乡村学校出现了很多的空心学校。这些空心学校使得优秀城市教师支援乡村教育的政策落了空。在学生主动流失的情况下,优秀教师通过 “县管校聘”的人事制度也就成为了一种逃离农村的便利方式。

其次,在进行解决教育问题的时候,习惯于把“教育当作管理”。当我们把乡村教育的问题归结为教师问题的时候,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认真考虑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的现状,而只想简单的通过“行政手段”把教师交流到农村去,“县管校聘”则是为了实现“行政手段”的人事制度。尽管在《乡村教育支持计划(2015-2020年)》中对农村教育环境和教师的生存环境重视了一些,但是却依然没有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和城镇化现状中对乡村教育和教育进行结构性的解决,依然是利用“职称、工资、荣誉”等管理工具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在整个计划中,只需要用管理工具保持教师队伍整体数量平稳即可,对于教师个体几乎没有丝毫关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方案。

最后,中国教育中的两大顽疾之一的“教育行政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把“教育当做管理”,教育主管部门用职称和评价体系来管理教师队伍,用财政和人事管理学校,用“撤点并校”集中管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伤害了学生的成长,浪费了大量教师的脑力劳动,也损害了整个教育。当前教育问题再也不能简简单单的通过某个管理方式实现一个短期目的了,否则“县管校聘”这样的笑话还会经常出现,同时,中国教育也经不起这样折腾了。

作者简介:蒋永红,笔名虹野,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新华网思客专栏作者,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