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良 文 鹤舞滦河 书法 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 韶山是一个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的地方,是毛泽东的故乡,是他成长、从事革命事业的发祥地。相传古代虞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故名。 1911年,毛泽东第一次走出故乡韶山到长沙求学。临行前,在《呈父亲》诗中写道:“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诗句铿锵有力,气势雄伟,表达诗人坚如磐石的求学决心和高远的人生志向。毛泽东在《讲堂录》中写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安贫者能成事”,“君子谋道不谋食”,“志不在温饱”。要学习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已任的精神。毛泽东在革命活动中实现了诺言和鲲鹏伟志。 毛泽东自1927年离开韶山冲,到1959年6月探望久别的故乡,转眼32年了。此时身居群山环抱,峰峦耸峙,翠竹苍松,田园秀美阔养育他的故乡,眼望那蓝天如洗,那如碧波荡漾的稻菽……。此情此景诗人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挥毫命笔熔铸了这首历史现实主义与理想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 首联以倒装句艺术手法,表达诗人回乡无限的感慨。 少壮“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感慨万千的毛泽东,思绪如雄鹰盘空,似波涛澎湃。别离时情景已如残梦依稀,但故园泥土的芬芳,故园的山川秀美,故园的养育恩情,故园的情怀依恋,乡民的朴实勤劳……一幕幕在脑际不时呈现。伟人如哲人孔丘归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32年时光如江河流水而逝。诗人诅咒那是没有尊严、没有权利、没有自由、只有压迫和剥削深重苦难的逝川。一个“咒’字不仅鲜明地表达血与火,贫穷与苦难岁月及其制造者的痛恨;而且表达对故园人民深厚的情感。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颔联不仅高度赞扬湖南轰轰烈烈革命运动;而且鞭挞以蒋介石为首穷凶恶极反动集团,高度概括了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斗争史。 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在旧社会乡民生活非常贫困。韶山民谣说:“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韶山农民是勤劳的,但农民的命运是悲惨的。韶山民谣又说:“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饭、坐监牢。”毛泽东是农家子弟,他深深地知道,“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虽然成年累月地劳作,却过着“隔夜难存半斗粮”的穷困生活。要改变着黑暗的社会,砸碎肩上的枷锁,必须拿起武器斗争。 颔联两句对仗工整。诗句中“红旗”与 “ 农奴戟” ,“黑手”与“霸主鞭” 词语,分别象征着在腥风血雨的战争年代,“革命”和“反革命”,“正义”与“非正义”两个敌对集团和斗争武器。毛泽东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三日致胡乔木的信,“‘霸主’指蒋介石。这一联写那个时期的阶级斗争。通首写三十二年的历史。” “卷起”形象的表达革命人民如飓风狂澜拿起武器消灭反动派高涨形势;“ 高悬”辛辣地谴责以蒋介石为“黑手”的反革命集团对八路军及革命人民,进行白色恐怖和腥风血雨的镇压。 1925年,他从上海回到湖南,建立了韶山党支部幷领导湖南农民进行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1927年初,又对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地进行调查研究,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提出了解决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高度地赞扬了农民革命运动。 当年,蒋介石发动了震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及湖南反动军方许克祥为首的“马日事变”。为了挽救革命,毛泽东落实1927年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 “八七会议”精神,领导了震撼世界“秋收起义”。而后率领不愿做奴隶中华儿女,踏上了革命的井冈山根据地,进行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和抗击穷凶恶极日本侵略者,消灭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革命征程。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颈联以高亢的笔调不仅赞颂了革命者的与日月同辉的革命精神;而且高度赞扬了革命先烈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为了劳苦大众摆脱水深火热苦难生活,为了幸福的明天,对敌不屈不挠、前仆后继、不怕牺牲革命英雄气概。 一个多字,饱含了多少可歌可泣英雄事迹!有多少革命烈士宁愿把铁牢做穿,有多少革命烈士像陈然那样“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义无反顾从容就义,有多少革命烈士像黄继光那样冒着枪林弹雨,血染疆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志士“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韶山冲有多少像杨开慧、毛泽民、毛建雄、毛岸英等英烈为“敢教日月换新天”而英勇献身!他们将“在烈火与鲜血中得到永生”!正如毛泽东指出:“反动派为了消灭革命力量,就采取杀人的办法,以为屠杀会使革命者退却,可以停止或缩小中国的革命运动。他们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但一切却和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事实是他们杀人越厉害,革命队伍发展就越大。”一个“敢”字,敢是胆量,是勇气,是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不仅形象生动的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雄心壮志,而且表达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改天换地进行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豪迈气魄。“换”生动显示了革命人民改天换地,推动历史发展伟大壮举。历史证明,革命烈士的鲜血用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映红了神州大地,“日月”换了“新天”。新中国如蓬勃的日出,天安门上的那一声庄严的宣告 震撼了全世界 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大气磅礴的警句,将永远激励后人奋勇前进。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尾联毛泽东以欢快喜悦的笔调,热情洋溢的高度赞扬了广大人民群众,描绘韶山旧貌换新颜农村新景象。 诗人从万千思绪回眸眼前迷人的景色,此时已是韶山的傍晚,夕阳之下炊烟袅袅,和风吹拂绿油油稻菽,如涌起千重万绿浪。昔日食不果腹的广大农民,他们与牺牲的革命英雄一样,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是真正的人民英雄。遍地的“英雄”如出征的战士胜利的归来了。一个“喜”字不仅表达诗人“眼前春色道不尽”无比喜悦心情;而且与首联“咒”形成鲜明的对照,造成时空反差艺术美感。“千重浪”不仅形象的描绘稻菽动态美,而且预示未来丰收在望。“遍地”既再现归来“英雄”之多,又再现“英雄”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性。“英雄”是诗人对广大农民高度的赞颂。“下夕烟”言简意赅的点出“英雄”归来的时间。当我们细细品读尾联时,会有如临其境之感,获得无限艺术美的享受。 全诗吐纳风云,气势宏大豪放,浓缩了32年时空。以人民英雄为主角,肯定了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内容上可谓博大精深,在艺术上也独具匠心。语言上具有古典诗的典雅,又具有现代汉语自然流畅;结构上层次分明,首尾呼应;它熔记叙、抒情和议论为一炉,幷运用多种对比的艺术手法,创造了博大恢宏气象和高远的境界。 燕赵书痴王玉良书于墨香斋 |
|
来自: 燕赵书痴939 > 《我的毛泽东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