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者的修炼

 冬天惠铃 2018-07-07

 

当今互联网时代催生出来极其庞大的“写作阵容”,似乎人人都可以加入这个队伍,尽情挥洒“笔墨”。

在人人都可写的大浪潮下,个个马不停蹄,各种10万+的爆款文章层出不穷,文章拼命地以阅读量、赞赏数和关注度为衡量标准。这个时候,很多人过于刻意追求这些的同时,却忘记了一篇真正好的文章本身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先讲两个故事。

第一个是青年作家蒋方舟有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她提到一档法制节目里播到的真实事件,讲述了一个16岁的少女弑母的经过。在谈到这个事件时,蒋方舟提到这样一个细节:她说自己了解到这个事件后,就在网上搜到这个少女的贴吧ID及其相关的其他网络ID,阅览了能找到的、这个少女写的所有帖子和文章。

为什么蒋方舟喜欢如此细致的深挖这则事件呢?其实很简单,这正是她作为一位作家的敏感所在。她是站在一个作家的角度来看待这则事件,想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来积累第一手的真实素材,为以后可能的创作做准备。

第二个是前两天看财经作家吴晓波的访谈视频,他说自己在30岁左右的时候处于非常焦虑的状态,虽然先前近10年在财经编辑上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到了不惑之年却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

当时他偶然有一次看了一场新近上映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出了电影院后,便回去写了一篇文章《中国经济的泰坦尼克现象》。不想这篇文章被大量转载,还引来出版社的邀请,请他把这篇文章扩展成一本书。

他就利用这个机会写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本书《大败局》。由此,他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让自己成为顶尖的财经作家。他为自己制定了计划,每年写一本书。直至现在他写出了很多知名的财经类的书籍,已经是非常成功的财经作家。

以上两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蒋方舟善于深挖事件,从深度层面告诉我们,平时遇到或看到一件离奇或者有趣的事件,深挖一番比浅浅了解一二强。通过深入挖掘,细致研究,可以将其内化成自己的素材,待写作的时候,便可信守拈来。而这正蕴含了一名合格的写作者需要具备的三种能力:观察力、好奇心以及深入研究的能力。

再者,吴晓波之所以能以一篇文章引来出版社邀约出书,与他十年如一日的编辑积累不无关系。这正从时间的跨度告诉我们,写作的修炼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不断打磨,可以说,是一生的修炼。

史蒂芬·平克所写的《风格感觉》一书中提到,写作包含语言和章法两个方面。许多人都注重语言方面,但却忽视了章法的重要性。何谓章法,简单来说就是讲究,讲究什么呢?就是讲究文章是否有逻辑,是否干净利落,表达准确。

如果我们去看中国当代文学大师木心的作品,就能感知一二。比如他那首广为流传的小诗《从前慢》,虽短短几行字,但画面感和代入感却极强,简洁而有力: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此外,对于我们每一个开启写作的小伙伴来说,开始试图用文字梳理自己思想和感知的这个过程,事实上就是慢慢看见真实的自我的过程。

而这种看见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它犹如一种魔力,悄无声息地推动着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从没想过的改变。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持续输入输出,看优秀的作品,学习好的章法,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一步步扎实地往前走。把写作这件事当做一生的事来做,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当我们真正重新开始学习写文章时,会发现,我们将成为一个全新的人,一个有逻辑的人,一个有条理的人,一个坚定的人,一个有品味的人。

写出我心,生命的阀门因此打开! 自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