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悲哀的, 是高效地做错误的事情。 探索人生哲学 | 关注自我成长 『自言稚语』 有些事情,你会发现自己投入得越多,收获却不见得会越来越多。 就像你在一条路上走了很久,但却始终没有到达心之所往,你不知道是该继续坚持,还是就此放弃? 坚持往往是大部分人口中高喊的选择,可有的时候,选择放弃,及时止损,却是比坚持更难的一件事情。 01 请你先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 如果你花了50块钱买了一张电影票去看电影,结果开场半个小时后,你发现这部电影根本就不值得一看,这时候你会选择留下来坚持看完,还是选择中途离场? 很多人会选择留下来把电影看完,因为在他们眼里,50块钱可是妥妥地花了出去,不看完岂不是浪费了。 然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给出了他的答案—— 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一定要忽略你的50块钱,因为这50块钱是『沉没成本』,不管你走不走,这钱已经花了。 所谓『沉没成本』,是指已发生,无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它是一种历史成本,对现有决策而言毫无价值,不会影响当前的行为或未来的决策。 『沉没成本』本该是我们努力排除的干扰,可很多时候,我们却因为不自觉地过于重视它而不断投入新的成本。 『沉没成本』可能是那些难以割舍的东西,就像有的人家里堆积着大量用不着的物品舍不得扔,却想着“万一哪天用得上呢?”。 结果家里的空间越塞越满,找工具收拾房间花费的时间成本越来越高,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沉重。 『沉没成本』也可能是股票市场的错误投资,从一开始冲动买进,到后面阴跌不止,可你却并没有就此止损,反而是投入更多资金期待反弹。 结果股灾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你一次又一次地陷入绝望,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 『沉没成本』也可能是你与他人的一段感情,虽然冲突不断,矛盾重重,看对方越来越不顺眼,可却因为你们已经交往了好多年,不甘心就此结束。 结果是彼此将就着生活,相对无言的时间越来越多,而每一次的忍让都是内心的一次煎熬。 『沉没成本』就是那种已经损失的成本,如果不懂得及时止损,甚至为了这个损失而追加成本,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而害怕损失的人,却往往损失最大。 02 陷入『沉没成本』的黑洞无法自拔,往往源自我们内心的那份不甘。 因为不甘心买了没用的东西,所以不愿断舍离;因为不甘心投资失败,所以不愿及时止损;因为不甘心这几年的感情白白付出,所以宁愿选择将就。 内在的这份不甘心,往往是因为人性中总是存在着一种叫做『损失厌恶』的倾向。 另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就曾用抛硬币的实验来验证人性中的这种倾向。 现在,用抛硬币来打赌。 如果是背面,你会输掉100美元。 如果是正面,你会赢得150美元。 这样的赌局,你愿意参加吗? 尽管这个赌局的预期获利比可能的损失大,但大多数人都拒绝参与这个赌局。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失去100美元的恐惧比得到150美元的的愿望更强烈,而这就是『损失厌恶』——失去比得到给人的感受更强烈。 后来这个赌局做了一些调整。 先给每个人1000美元。 你可以选择退回500美元,然后拿着剩下的500美元离开。 你也可以选择抛硬币,正面朝上,无任何损失,直接带着1000美元离开;如果正面朝下,则失去1000美元。 这时候,你会如何选择? 最后的实验结果是,大多数调查对象更倾向于抛硬币这个冒险选项。 而卡尼曼进一步阐释了人性中的『损失厌恶』——人们对于损失有着天生的恐惧,为了避免损失,挽回损失而甘于冒险。 这其实就像在网上看到的关于传销的一个解释。 进入传销的人,他们不出来,并不是大家以为的被洗脑了,反而更多的来自于人性中的『损失厌恶』。 于他而言,如果当时退出,那损失即刻发生,那些投入的钱铁定拿不回来了;而如果不走,他觉得还有可能避免损失。他不甘心就此放弃付出的这么多金钱和精力,所以选择冒险一搏,却从来没有考量过投入更多损失的可能性也更大,结果会越陷越深。 人是一种感性动物,总是容易受到内在恐惧情绪的控制,比起推倒重来,寻找更好的机会重获新生,他们更愿意去固守已有的东西来规避眼前的损失。 相比于被人性的弱点所驱动的坚持,放弃曾经的付出,从零开始,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气。 03 另一方面,那些毫无价值的『沉没成本』,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当初的选择,行动是有问题的,而人最难以接受的就是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自己的失败。 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会被所谓的面子,自尊裹挟着,付出的成本越高,就越有冲动去合理化自己的选择,自欺欺人。 就像有的人,花了高价买了推销人口里的好东西,结果使用之后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明明知道这东西不值,自己其实是上当受骗了,但却因为不愿承认自己的愚蠢,而在外人面前不断地强调这个东西如何的好,如何的物有所值,逼着自己继续使用这个没什么价值的东西,付出更多的投入成本。 这就有点像是用一个谎言去圆另一个谎言,循环往复,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而敢于面对『沉没成本』的人,都懂得及时止损,将风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被亚马逊以超过10亿美金收购的一家独角兽公司Zappos,他们的人事经理制定了一条非常特别的招人措施。 Zappos选人很严格,招人进来后会先安排近一个月的培训。而在培训结束之后,公司会给这些员工提供两个选择: 一个是,你留下来; 另一个是,你离开这家公司,同时公司会给你4000美元的奖金。 决定离开公司反而能够拿到钱,这听起来就很荒唐,为什么公司要在并不利己的情况下还多给钱呢? 而这背后的逻辑,是Zappos公司看到并承认了一个事实,而这个事实是很多公司可能已经看到但是却不愿意承认的—— 新进的员工中,总是会有一些是想要离开这家公司的,很可能半年之内他们就会选择离开。而这样的员工对于公司并没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常常想的是我得到了什么,而不是我为公司带来了什么,所以他们对公司产生的价值就会很有限。 如果让这样的员工留下来,不仅起不了什么好作用,反而可能给公司带来损失,除了薪资福利的支出,还有他在工作上,公司文化上可能造成的一些负面的影响和破坏。 与其让这样的员工留下来给公司造成损失,不如选择及时止损,拿出4000美金让这样的员工早点离开,从而避免『沉没成本』。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放弃4000美元奖金而选择留下来的人,往往都是真心认同公司文化,愿意与之共同进退的员工。 这一项招人措施也的确有效,因为在很早期就规避了长远来看可能存在的损失,给公司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放弃过去错误的付出和努力,及时止损,并不是对自己的全盘否认,而是对如今更智慧的自己的一种反向确认。 如果你不接受自己曾经的愚蠢,那你很难有放下『沉没成本』的勇气,而你更可能带着这份愚昧,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同一个坑里栽跟头。 而人往往只有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才能不断地变得理智和聪明。 04 真正的勇士不仅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更要敢于放弃毫无价值的过去。 面对『沉没成本』,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1 设定止损位,懂得及时止损 面对生活中的投资,时间上的投入,从一开始,就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止损位。 就比如,你进行股票投资,在购买之前就得要明确以下问题,: 为什么要买这支股票? 这支股票的买点是什么? 这支股票的卖点是什么? 股票跌到什么价位就该止损? 再比如,很多人等了半个小时公交车结果还没等到,这时候他会因为付出了这么多时间而选择继续等待而不是直接打的,这就是纠缠于『沉没成本』,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更明智的选择,其实是给自己的投资和等待设定一个止损位,股价下跌到了止损位,就果断卖出,等15分钟车还没来,就选择打的,这样既节省时间,也避免了内心的精神熵。 只有当我们心中有了一个止损位,我们才能够在面对『沉没成本』的时候触发那个止损开关,勇于选择放弃。 2 换一种人设向自己提问 当我们面对与过去难以割舍的状况的时候,要懂得换一种身份换一个视角向自己发问—— 如果是一个不知道我过去付出,不需要承担过去成本的人来帮我做决策,他会怎么做? 20世界80年代的英特尔还是一家存储器公司,因为日本存储器的价格竞争,英特尔已经连续6个季度亏损。面对如此的困境,他们不知道该不该放弃存储器的生意,而转向新的业务。 在1985年的一天,英特尔总裁安迪·S·格鲁夫在办公室里与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摩尔谈论公司的处境,突然,格鲁夫问摩尔:“如果我们都下台,另选一位新总裁,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摩尔想了想,说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然后,格鲁夫最终把英特尔转变成了一家微处理器公司,果断放弃了存储器业务,让公司重见生机。 当我们愿意站在一个毫无成败的新视角上思考当前的困境,从当前的『沉没成本』纠结中抽离出来,往往就能够摆脱过往的束缚,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3 练习斯多葛哲学的『消极想象』 斯多葛哲学的『消极想象』,其实就是想象在失去了已有的东西的情况下,自己该如何面对,如何选择。 在生活中进行这样一种练习,可以让我们不再一味地依赖于过去拥有的人事物,也会对过去的种种付出和努力保持一种断舍离的心态,从而放下对于过往成本的执着,时刻做好失去它们的准备,这样反而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个豁达的心理状态,懂得及时止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用最高效的方式去做错误的事情。 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往往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但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人生走错了方向,那请停下来,直面错误,及时止损,因为停下来就是进步。 相比于惯性般地坚持,选择放弃,往往是一件更有难度的事情,但与其盲目地坚持,不如及时止损,让过去过去,让未来到来。 回复“2017”,了解自我成长的过程 回复“格局”,了解如何培养自己的格局 回复“自卑”,教你一种中庸的处世之道 回复“干货”,教你如何跳出干货的陷阱 回复“心智”,推荐一款积极的心智模式 回复“成熟”,告诉你变成熟的一个标志 回复“幸运”,教你制造幸运的科学方法 回复“升维”,教你提升自己的思维层次 自言稚语 (ID: selfgrowth-handbook) 探索人生哲学 | 追求自我成长 精进者的生活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