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作为临床常用药物,入药历史悠久。桂枝二字首见于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在本书中有名有实者112方,用桂枝者多达38方,并随配伍的不同,功效亦不相同。而《神农本草经》记载:“牡桂,味辛温,主上气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从该段文字记载可知桂枝具有降气、利关节,补中益气之功。本书将其列为上品,可强身保健,为诸药先聘通使,曰:“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久服轻身不老,面生光华,媚好常如童子。”足可见应用广泛之所在。
桂枝主要作用为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分布范围较广,福建、台湾、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区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广西栽培为多,产量最大。桂枝这味药在古代多称菌桂和牡桂,而且在南宋之前,桂枝和肉桂是没分清楚的。宋元时期,才意识到桂之树皮与嫩枝药性上的差别,从而才分离出来,皮叫做肉桂。传统认为以越南产为最佳,国内的话,广西产的比较道地。至于古书中说的菌桂和牡桂,菌桂就是现在说的肉桂,牡桂就是现在说的桂枝。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长圆柱形,多分枝,长30~75cm,粗端直径0.3~1cm。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和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切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味较浓。道地的广西桂枝采摘炮制都是精益求精的。
【采收加工】 春、夏二季采收,嫩枝,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
【饮片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厚片。由于桂枝是为芳香之中药,因此桂枝在炮制加工时要以宜少浸多润为佳,否则会伤失香气,同时脱皮,影响药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