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片很好的展示了杉树皮的三个特性 根据患肢的粗细、长短、需要固定骨折的长度进行初步取材,也就是《医宗金鉴》所云“依形制器” 修角与翘边均是为了防止夹板末端对皮肤的挤压从而预防压疮。 铺以棉垫更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绷带包裹增加整洁感与规范性 尺桡骨远端夹板根据前臂形态制作,两宽两窄四块小夹板 这是绷带包裹后的小夹板与棉垫、扎带 两块宽夹板分别置于前臂的掌侧与背侧,根据骨折移位的情况放置压垫,如图所示为伸直型骨折的三点加压法 两块窄夹板分别放置于桡侧与尺侧,三根扎带固定 固定完成,常规放置于前臂中立位,中后期个人习惯将前臂固定于旋后位,有利于前臂旋转功能恢复。 这是一例屈曲型尺桡骨远端骨折,所以三点加压的棉垫放置位置与伸直型骨折正好相反。 伤后一周复查发现断端有轻度向掌侧成角 换药时调整压垫位置,拍片复查骨折对位对线良好 盖氏骨折复位后,对线对位尚可,但注意压垫位置,本来三点加压是用来纠正桡骨向背侧的成角,但如果不及时调整则可能导致骨折再移位 患者未及时复诊,骨折再移位了,是否该手术治疗呢?个人认为骨折对线是好的,可以继续保守治疗,调整前臂固定位置为旋后位。 伤后70余天,拍片复查骨折愈合良好,并已开始塑形。 功能恢复是良好的 孟氏骨折同样是四块小夹板,不过掌侧夹板(肘横纹至腕横纹处)比背侧夹板(尺骨鹰嘴至腕关节背侧)要短,桡侧夹板比尺侧夹板要短。 同时,固定孟氏骨折需要配合锐角托板 以一型孟氏骨折为例,尺骨向掌侧成角,桡骨头向前脱位,所以复位后在前方放置棉垫 四根扎带捆扎固定 安放锐角托板,用两根扎带将四块小夹板与锐角托板捆扎在一起 固定完成 固定肱骨近端及肱骨干均可采用这样的四块小夹板,前后方夹板宽,内外侧夹板窄,前方夹板应根据左右手不同将上端修成向内侧的斜角,这样上臂内收时夹板不会压迫软组织导致不适。 先予以外敷膏药,绷带包扎,四块小夹板固定,三根扎带固定 由于上端缺乏有力支持,用宽胶布自前经肩关节上方贴至后方夹板上端紧缩固定,另一块宽胶布自前经肩关节外侧贴至后方夹板上紧缩固定。还可以用长绷带将外侧夹板经对侧腋下紧缩固定。 固定完成,外层绷带包扎 由于复查片似断端有分离,所以管床大夫加用了弹力绷带,弹力绷带对于防止断端分离,预防肩关节半脱位都有很好的效果,但如果小夹板固定不牢靠则很容易导致骨折断端成角 复查果然出现了成角移位 无需再次整复增加痛苦,将断端外侧棉垫加厚,并在肱骨内髁处加棉垫对向加压调整。 复查骨折对线已纠正 伤后一个半月有明显骨痂生长 伤后五个月复查骨折已经塑形 肱骨髁上骨折的夹板与肱骨近端夹板基本一致 因为肱骨髁上百分之九十为伸直型骨折,所以同样采用锐角托板 伸直型髁上骨折远折端是向后移位的,所以应在后方垫以三角形棉垫 分别在肱骨内髁及肱骨外髁上方放置棉垫,这样有利于纠正尺偏,预防肘内翻 四块小夹板固定,三根扎带固定 由于下方缺乏有力支持,所以采用宽胶布自内经肘关节后方贴至外侧夹板上紧缩固定 固定完成,可以看到孩子露出了笑脸,患者的微笑是我们医生永恒的追求! 三型髁上骨折复位好的病例非常多,今天就看看这个复位不理想的如何通过小夹板的固定达到恢复良好的状态。 复位后的正位片子我们可以看到内髁处大压垫的痕迹,已经有效的纠正了尺偏,侧位片上没看到后方的三角形棉垫影,远折端向后移位明显。 这次的侧位片上大家可以看到远折端后方的三角形棉垫影,能不能感觉到骨折端靠得紧一些了?一个月的复查已有骨痂生长。 伤后一个月拆除了小夹板,改用了自行改进研制的外翻矫形可活动支具固定,既可以锻炼关节功能,又进一步预防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看到这个侧位会不会担心肘关节屈曲功能? 屈曲功能的确未能到位 一年后的复查,还会担心屈曲功能吗? 外形与功能恢复良好,无肘内翻畸形的发生 这样的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是否也可以采用小夹板固定来治疗呢?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采用的是逐步复位法,第一次复位主要纠正力线,恢复长度 通过棉垫的持续加压、小夹板的弹性约束以及积极指导功能锻炼加强肌肉内夹板的作用,断端分离逐渐纠正。 功能恢复是不是跟手术效果相当呢? 这样的肱骨小头翻转的粉碎骨折也可以保守治疗?! 股骨小夹板四块,外侧的一定要长 儿童股骨骨折为例吧,成人行骨牵引,儿童行皮肤牵引 外侧外展板上端要至肋弓下缘 外侧与前方放置棉垫抵消髂腰肌、臀中肌的拉力 最后绷带将腹部与下肢缠绕固定 胫腓骨因形态不同,采用五块小夹板固定,前方胫骨脊两侧夹板最窄,内外侧夹板稍宽,后方夹板最宽 先行跟骨牵引 五块小夹板固定,五根扎带捆扎固定 |
|
来自: wangyishend7lq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