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建国道小学上学,学校组织看电影都在解放桥电影院(现在东站肯德鸡附近)。印象深刻的是追捕,佐罗,瓦尔特保为萨拉热窝,大蓬车等,还有国产的巴山夜雨,小花,咱们的牛百岁,405谋杀案,牧马人,黑三角等,后来转学到了离家近的粮店街小学,看电影就到了民主剧场,而后中学也在河北,民主就成了我少年时最常光顾的娱乐地方,不管是学校组织还是假日和同学一起去,首先看了不少爱国影片,象平原游击队,三进山城,智取华山,从奴隶到将军,四渡赤水等,最难忘的当然是少林寺,连看了5次(一次去十月),后来的武当,少林弟子,少林小子等,就此迷上了武打片。还记得排队去买木棉袈裟电影票,当时票价是三角。看电影成了我少年时最大的乐趣,那时片源很少,一月也没几部新片,而我为看一部爱看的片,经常去远地(那阵对我来说,海河对岸是完全陌生的世界),我曾去大胡同的东风影院看武林志,也去过北马路上的华北影院看卡萨德拉大桥,野鹅敢死队,还深入北宁公园里宁园看了第一部立体电影魔术师的奇遇。再后来家搬到了东南角,中专也在南开上,就经常在南门外,黄河道,八一礼堂看了,但印象深的影片不多了,只记得在黄河道和同学看的二子开店。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录像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片种也远非电影可比,加上就住南市附近,电影院就很少光顾了。上班以后,整个90年代,在影院看了不多的片子。不错的有新龙门客栈,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等。但地点却主要在和平一带了。不过21世纪这头十年,由于工作家庭年龄兴趣等诸多原因,也只看了一次电影,就是今年寒假和孩子一起去看喜洋洋2,当我坐在软软的坐椅上,却想起了当初的木椅和铁扶手;当大屏幕拉开时,我又依稀回到了儿时。那时电影正片开始前往往都有一段记录片,演完后,正片厂徽一出(印象最深的是八一厂的闪闪放光的八一两字),底下立刻暴发出一片鼓掌声叫好声,激动不已的同学们互相说演了演了,别说话了。那是多么的天真和单纯。斗转星移,光阴似箭,当初带给我无限快乐的影院,解放桥,民主(早已成大舞厅),东风,南市,淮海,下瓦房,南门外,华北,群众,宁园,现在大部分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只存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了。现在的万达,金逸,嘉茂虽然豪华舒适(票价也豪华),但感觉却不属于我们这一代了,也许我们这代人心中的影院也已随着岁月的流失渐渐远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