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不知道大家脑海里最先会浮现出哪几个人?但是我相信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答案,就是宋朝的一个清官包拯。当时包拯做官得时候,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被称为“包青天”,所以包拯一直以来都是被后世所称颂,一些有关于包拯得故事也是在民间广为流传。 因为包拯不畏权贵,执法严明,所以在生前得罪了很多达官显贵。因此在死后就很害怕这些人会在找他的麻烦。据说,包拯于嘉祐七年去世后,家人为了防止墓地被仇家破坏,同时用了21口同样的棺木,从庐州七个城门出发,布下疑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以求躲过盗墓贼和仇家的骚扰。 也正是因为这21口棺材使得包拯墓的所在地扑朔迷离,历代以来包拯死后的埋葬地点一直存有争议。一些人认为包拯死后被葬在了河南巩县,而安徽考古界认定包拯死后被埋葬在了安徽合肥,关于包拯坟墓的史料记载也说法不一,河南和安徽也经常争得面红耳赤。这一度成为历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 真假包拯墓争辩了千年后,考古家终于给出了准确的答案,因为直到1973年,合肥市要在包拯墓所在处修建石灰窑,要将包拯按无主坟墓迁走。为了保护这位忠臣遗骨,当时省博物馆着手对包拯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四个月的紧张发掘,共发掘包拯家族墓12座,4座砖室墓,8座土坑墓。出土墓志、瓷器、银器、铜器、陶器共计50余件。其中,包括包拯及夫人董氏、大儿媳崔氏、次子包绶、次儿媳文氏和长孙包永年六座墓葬都有墓志。尤其是包公墓志上,洋洋洒洒3000多字,不仅记录了包公一生的生平事迹,而且其死亡时间及死亡后由河南运回合肥的经过都有着详尽的叙述。这些史料的出现,终于结束了河南和安徽多年的“包公之争”。 当时在挖掘包拯墓时,所有考古家都被镇住了。包拯墓总共只有不到30平方米,墓室的格局早就已经破败不堪了,古墓的墓门后面出现一堆尸骨,这堆尸骨非常的散乱,而且棺盖已经被丢在一边,考古家一看就知道是盗墓贼盗掘过的。 令人气愤的是,盗墓贼盗掘文物后还“挫骨扬灰”,这是对古人极大的不敬。这个场景实在让人心痛,曾经心心念念为百姓的一个好官,身后却落得如此的结果。考古家看到这一幕后除了震惊还非常的气愤,大怒的说“官盗啊”。这是为何呢?考古家怎么知道是谁盗的墓?原来啊,这座古墓虽说不上特别大型,但结构还是比较完整,如此古墓要是个人盗墓贼盗掘的话是不可能成功的,况且此墓还是被遭疯狂盗掘,根据古代盗墓者的习惯,考古家自然知道这是官盗。而且包拯一生为民,盗墓贼也是不会盗取他的坟墓的。 后来在该墓葬发现了一个十二时神佣,才确定了我们的判断。”宋代官员陪葬有严格规定,只有二品以上官员才能陪葬十二时神佣,这正好和包公的身份相吻合。而且根据史料记载,当年金兵侵入庐州时,曾对一些墓葬区进行疯狂盗掘,尤其是对他们痛恨的宋代一些高官墓葬更是变本加厉。所以,虽然文献上并没有明确说是包公墓,但从该墓葬的破坏情况看,应该是金兵所为。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家在墓门后面发现的包拯尸骨经过清理已经被出土,但由于保护不当,只有35块尸骨被保留了下来,其余的被毁。而这35块尸骨有20块被重新下葬,1987年重建包公墓葬时,都放在了包公墓园内的棺木中。剩下的15块被藏于保存于博物馆。 |
|
来自: 仰望星空v6bhzy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