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训传》之外的真实武训

 杏坛归客 2018-07-12
号称“新中国首部禁片”的电影《武训传》在沉寂了近六十多年(曾于1951年公映)后,开始发行正版DVD。标志着电影《武训传》的解禁。电影《武训传》确实有他的不足,过度关注武训的乞讨。其实武训兴建义学的资金是靠乞讨获取第一桶金后放债生息和社会捐助兴建起来的。

武训是山东堂邑县武家庄(今属聊城冠县)人,生于道光十八年十月十九日(1838年12月5日),卒于光绪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1896年6月5日)。他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期,艰难地度过了58个春秋。用毕生乞讨的钱财放债生息建起了三处义学。

年幼时做乞丐,年稍长当佣工,这是一贫如洗的农家子弟必然要走的生活道路,武训也不例外。武训很小的时候便跟哥哥到地里干农活,十几岁的时候,拾柴、割草、拾麦子、拾棉花、牵牛、拉车,他样样能干。此后,便到富人家当小工、扛长活,每天从早到晚,忙忙活活,不能休息,脏活累活全都干;稍不留意,便遭打骂,受尽了虐待,吃尽了苦头。武训没有其它谋生的办法,只能逆来顺受,独自流泪。据说,他在姓李的秀才家干了3年活,从没支过一文钱。后来母亲病了,想支点钱回去孝敬老人家。不料,管家拿出账簿来说,工钱早就支完了,并指着账簿说:你借的钱一笔一笔都记在了上边!武训有口难辩,只能捶胸大哭。恼羞成怒的管家指使如狼似虎的家丁,将武训拖到街上痛打了一顿。

武训出得门来,又是气,又是恼,四顾茫茫,无处倾诉。想想自己的身世经历,看看现在的情形,越想越气恼。回到本村,躺在破庙里,三天三夜,不吃不喝。经过几天几夜的沉思,他豁然开窍了:自己无端受欺负,不就是因为没有念书识字吗!天下穷苦人多的很,他们的遭遇都和自己一样啊。要让他们读书识字,只有办免费的义学。经过一番“大悲”、“大戚”之后,他立下了办学的宏愿,发誓“教人人读书识字”。想到这里,他心情平静下来,不再气恼了。

办学需要钱,可钱从哪里来呢?扛活受人欺负,还拿不到工钱,走这条路不行。讨饭攒钱!只有这样做,别无选择。他从破庙里跑出来,欢呼跳跃,若痴若狂,一边奔跑,一边唱起自编的歌谣:“扛活受人欺,不如讨饭随自己;别看我讨饭,早晚修个义学院”。这是武训21岁那年,为兴修义学发出的第一声呼喊。

他不在乎人们的冷言冷语,也不在乎自己曲高和寡,坦然拖起要饭棍,走村串户,讨饭讨钱。讨饭攒钱实在太难慢了,没有办法,他只好重操旧业,做起零工来。他一边讨饭,一边吆喝:“给我钱,我砘田,修个义学不费难。又拉砘子又拉耧,修个义学不犯愁”。“又当骡子又当牛,修个义学不犯愁”。当时大牲畜少,人力便宜,不少人家喜欢雇人推碾子推磨。此外,割麦子、拾棉花、轧棉花、浇园、挑担、拉车,都是武训曾经干过的话。

他攒的钱慢慢多了起来,同治五年(1866),在离武家庄不远的夫人寨、连儿寨、布寨一带,一下子购买了45亩价格便宜的盐碱沙荒地。武训第一次拥有了土地,拥有了学田。他十分高兴,也增加了几分自信。

当时放债利息很高,比起买地出租更合算。为了尽快积累建造校舍的资金,武训决定用这些钱放债生息。—个讨饭为生的乞丐放债,肯定没人上门借贷。他大字不识—箩筐,也做不了这样的事。于是他决心求别人代行其事。有钱放债,肯定要选富家,但富家谁肯为—个叫花子办事呢?武训找到馆陶刘塔头富豪刘某,在他家门口跪了几天,刘某说什么都不答应武训的要求。后来,终究有个富人答应了他,可那人却欺武训贫穷憨直,不给或少给他利息。武训难与分辩,只是气愤地说道:“人凭良心树凭根,各人只凭各人心。你有钱,我受贫,准备上天有真神”。

据说,武训存钱放贷时因托人不当而吃亏的教训不止一次。他既怕只存钱不生息或利息太少,又怕贪图高息把钱放丢了,弄个本息皆无。后来,他决定将存钱放贷的事托付给正直可靠、热心公益的人。他来到离家只有几里路的娄塔头村,拜求武进士出身的乡绅娄峻岭,再三恳求,娄最终答应,帮他存钱放债。此后,武训一有钱,就到娄家存放。后来娄峻岭的同宗弟弟娄松岭、娄瑞岭也帮助武训存钱生息。

听说柳林镇有—位贡生叫杨树坊,家中有田数顷,为人公正,急公好义。柳林镇与武家庄同属于堂邑县,相距只有五里地,往来甚为方便,武训觉得这又是一个存钱的好地方。他跑到杨府求见,杨家的门人认为叫花子求见主人,必无好事,不肯通报。武训—直在杨家门前跪了5天,门人觉得有些奇怪,终于让他进了门。杨树坊初见武训,以为他来要钱,武训说,我不是向您来要钱,是来恳求您为我存钱的。听了他讲述存钱的原因之后,杨树坊惊诧不已,急忙把他拉起来,答应替他存钱生息,并同意帮助兴修义学。

在武训这个人身上,我们时常看到憨厚朴拙的方面。但有时他却有超过常人的精明机敏。李士钊《武训先生佚事》记载有张省三讲述的一个故事:有一年天旱,张省三的父亲与武训说笑打赌。武训说,两三天内将要下雨。张省三的父亲说,如果真是这样,我就捐40吊钱给你办学。说来也巧,三天之内,果然下了雨。张省三的父亲只好叫张省三准备好40吊钱,等待武训来取。一个月后,武训来了,可他不收钱,说一个月前,钱早收下了,放在你家,“按三分行息”。张不干,武训说:“这四十吊钱,一定存在你这里,我再有钱时还要往这里存。你要不答应,我就给你磕头”。张省三的父亲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武训存钱。

光绪十二年(1886),武训积累的资金已达7100吊,折合白银2000多两,次年春,委托杨树坊买地建房。柳林镇开明绅士郭芬捐出东门外祖业地1亩8分7厘,监生穆官云捐出同一地段祖业地2亩,合并作为义学校址。

杨树坊一方面派人购买建筑材料,一方面协调征派各村车辆、牲畜和人力,用了五六个月时间,学校正式落成,共建成瓦房20间,大门、二门各一座,四周垣墙修建齐备。总计用钱4378吊,合银1250两。武训所提供的经费不够,缺1578吊,乃向临近乡绅富户募捐,共得钱1000余吊。大约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缺欠的款项全部补齐。武训所捐的学田,每年可收租金370余吊,作为学校的经常费用。学校建成后,杨树坊和众乡绅共议,取名“崇贤义塾”。经过武训30年的努力,中国历史上第—所由乞丐积资兴办的义学终于出现在鲁西大地上。1890年,在今属临清市的杨二庄兴办了第二所义学,资金多来源于馆陶县庄科村(今属山东临清市)千佛寺了证和尚。光绪22年(1896年),临终那年,在临清建成了御史巷义塾(现临清实验小学),资金大多是临清士绅捐助。清廷封武训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