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牙龈癌的经方治疗

 新宇医馆 2018-07-12

牙龈癌的经方治疗

牙龈癌是仅次于舌癌的口腔癌
牙龈癌是仅次于舌癌的口腔癌,占口腔癌的20%~30%,以下牙龈癌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其临床表现为起源于牙齿间乳头或牙龈边缘的溃疡或外生肿块。渐至牙齿松动、脱落,牙龈出血、肿痛、坏死,可向颌下及颈淋巴转移。
牙龈癌中医文献中被称为牙岩,指牙龈赘生肿块。因其质硬如石而名之。还伴见牙龈出血、溃烂等证候。已成为《GB/T16751.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的标准病名。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中记载的比较详细:若失于调治,以致焮肿,突如泛莲,或状如鸡冠,舌本短缩,不能伸舒言语,时漏臭涎,再因怒气上冲,忽然崩裂,血出不止,久久烂延牙龈,即名牙岩。
甚则颔肿结核,坚硬时痛,皮色如常,顶软一点,色暗不红,破后时流臭水,腐如软绵,其证虽破,坚硬仍前不退,此为绵溃,甚至透舌穿腮,汤水漏出,是以又名翻花岩也。牙龈癌还称为牙菌牙蕈等等。
治疗牙龈癌的的代表方剂是白虎加人参汤
从牙龈癌的病因病机来说,牙龈属胃,牙齿属肾,一切辛辣炙爆,肥甘厚味,睡眠过少,饮水不足等都引起胃火,但是只有在肾虚、正气亏虚的情况下,更要在严重的精神刺激,所愿不遂,肝郁化火,天长日久的情况下逐渐变生成癌症。所以,治疗牙龈癌的的代表方剂是白虎加人参汤。
石膏泻胃火,量要大,60g以上,一般可以用到100g。知母滋阴降火中有补肾坚阴之意,一般12g。粳米护胃,按照张锡纯的经验,可用山药代替,一般20g。甘草泻火解毒补中气中寓抗癌之意,可用至12g以上。生晒参3g起步,渐次增加,可用到15g
石膏在本方中的作用值得深思,不能简单地以清胃热了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等,木防己汤证,石膏这个方中用量最大的药,实际上是针对本证的水饮痰热瘀毒的热而设。在这里主要起到分散邪热解凝结的作用。
清张秉成《成方便读》在解释仙方活命饮时说:肿坚之处,必有伏阳,痰血交凝,定多蕴毒,伏阳就是内热郁久的意思,即《素问遗篇本病论》: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石膏的解凝透热清热作用于一体,非常难得,也是胃经的靶向药。
甘草对诱导性或移植性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如果说甘草能治肿瘤似乎失于宽泛,好像什么样的药都能治肿瘤了。但甘草中的有效成分甘草酸、甘草次酸及一系列衍生物对诱导性或移植性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个结论是《现代中药大辞典》综合了6篇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得出的。事实上,我在肿瘤临床上60%以上的处方用甘草。
这首先是因为甘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神农本草经》),与我提出的寒热胶结致癌论相洽;其二,肿瘤患者久服多种药物所蓄的药毒无疑是需要甘草解百药毒这种解药的。其三,肿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需服用药的多而杂,往往群龙无首,更需要甘草这样的国老从中斡旋,曲当病情方能合力对敌而不至于相互抵消,甚至相反害人。
这一点《本经疏证》说得太好了,我就不厌其烦的引用一段话,《本经疏证》是这样说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用甘草者,至百。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两本书有200个方剂,用甘草中的就有100。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如麻黄、桂枝、青龙、柴胡、葛根等汤);攻者,下而不上(如调胃承气、桃仁承气、大黄甘草等汤);温者,燥而不濡(四逆、吴茱萸等汤);清者,冽而不和(白虎、竹叶石膏等汤);杂者,众而不群(诸泻心汤、乌梅丸等);毒者,暴而无制(乌梅汤、大黄虫丸等),若无甘草调剂其间,遂其往而不返,以为行险侥幸之计,不异于破釜沉舟,可胜而不可不胜,讵诚决胜之道耶?
疲乏是肿瘤患者的第一症状
意思是说,只有通过甘草调底,才能齐心合力,才能有取胜的把握。其四,肿瘤总体上不外本虚标实,疲乏是肿瘤患者的第一症状,出现率是百分之百,而且还相当严重。究其原因,正气亏虚在先,正气虚才是肿瘤产生的内因。而甘草就是《神农本草经》中明言倍力4个药物之一(这4个药物中还有葡萄、远志、蓬藤)。
可以说,甘草就是张仲景拿手的补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治虚劳八方中,甘草居其六可知,比如说小建中汤、桂枝龙骨牡蛎汤、薯蓣丸等等,当然这个甘草的炙与不炙,无关紧要。现在我们说炙甘草补,我看不炙也补。为什么,他本身就有补性啊!而炙不一定就是蜂蜜炙。至少张仲景的炙甘草不是蜂蜜炙。
陈修园《长沙方歌括》至于金匮一百四十三方,大旨是调以甘药。后世之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及四物、八珍、十全、归脾、逍遥等剂。皆得甘调之意。而偏驳不驯。板实不灵。又不可不知。确得要领。而甘草就是甘药的杰出代表,那也就是说甘草之补和参、芪、术、苓、熟地、枸杞、龙眼肉等等是不一样的,是特殊的。
人参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集补虚抗癌于一身的好药
人参才是既能扶正又能祛邪,集补虚抗癌于一身的好药。张仲景不仅在《伤寒论》白虎加人参汤中树立了发热用人参的榜样,也在《金匮要略》中,开人参抗癌之先河。即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用半夏、人参、白蜜治疗胃癌、幽门癌一类疾病所致之呕吐。
《名医别录》对人参的抗肿瘤已有较多认识,它说:主治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继之,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就有人参除邪气,心腹鼓痛,通血脉,破坚积的记载。唐代军医李绛的《兵部手集方》则以其过人胆识,用大剂单味人参治疗胃癌、幽门癌一类疾病所致呕吐的危重证。明代医家张璐首倡人参治疗乳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已将人参列入癥瘕积聚的主治药物之一。
我国自行开发的第一个一类中药抗癌药——参一胶囊。也是继80年代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个一类新药青蒿素以来,我国独立开发、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中药一类新药。该药有效单体纯度高达95%,具有较好的抗肿瘤和抗转移作用。有关研究表明,该药对多种高转移恶性肿瘤浸润生长的直接抑制率达90%以上,对肺转移,肝转移的抑制率为70~80%。所以,虽有热毒,人参不在禁忌之列。还能证明的是人参败毒散,可以作为旁证。
实际应用要适当加味
当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味。我们不能为应用经方而用经方,而要为治疗疾病,有效的治疗疾病而用经方。这个时候呢,我们是可以适当加味的。烦躁失眠加黄连12g,栀子12g;大便干燥加大黄12g,当归12g,元参12g;牙龈出血加犀角地黄汤(水牛角30g,生地30g,丹皮12g,赤芍12g);牙龈肿痛加升麻15g,白花蛇舌草30g,白芷12g,连翘18g,细辛3g,防风12g。颌下肿痛加瓦楞子30g,海蛤壳30g,土贝母15g;颈部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30g,浙贝母12g,猫爪草15g,山慈菇10g;急躁易怒,口苦头晕,加青黛3g冲服,郁金12g,柴胡12g,黄芩12g;牙齿松动,腰酸腿软,加龟甲30g,骨碎补30g,生地30g
此外,可参考《外证医案汇编》余听鸿的医案,内服外用。
他这个医案是这样写的:牙蕈形似核桃,坚硬如石,由心胃之火煎熬而成,不可针破,失血难痊。宜耐性调理,可免性命之忧。鲜荷叶、远志炭、丹皮、白芍、中生地、茜草根、丹参、川石斛。还附有外用的药:研末外撒的:珍珠一钱,牛黄一分,黄连五分,茧灰五分,蒲黄灰五分,橄榄核灰三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