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嫂杜润英的故事

 微湖渔夫 2018-07-13
有一个动员对象想不通,杜润英就连续做家属工作, 6天6夜没有回家,饭也顾不上吃,终于说服了这名青年参军上前线。这一次,她动员了30多个青年参加解放军。
杜润英,1923年生于沂源县儒林庄,一个哥哥、一个弟弟,父母靠打短工、卖豆腐糊口,一家5口人挤在两间破屋里。16岁出嫁到南麻二村一个穷苦人家,为埋葬爷爷和婆婆,将仅有的一点地卖掉,家里只剩下了6分护林地。全家还有哥嫂、丈夫、两个侄儿6口人,饥一顿,饱一顿。没过一年,她的丈夫白正文参加了八路军,南征北战,两三年也见不一回面。
1944年3月初,杜润英率先参加了识字班,被选为小组长,不久又任识字班长。她积极参加反封建、解放妇女、减租减息等革命活动,动员妇女放脚,剪掉了脑后的封建“疙瘩”。在她的带动下,全村100多名识字班和妇救会员都放了脚、剪了发。1945年,杜润英被评为劳动模范,上级奖励了一架纺线车和梳子、篦子等。1946年,村里成立党支部,杜润英担任了组织委员和妇救会长。她积极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发动伪军家属说服亲人反正,用文艺演出等形式鼓动群众,教育群众,瓦解打击敌人。她还带领妇女做军鞋,推米磨面,动员参军。这一年,杜润英和全村妇女共做军鞋1500多双,缝粮袋100多条。她们有时一晚上要推200多斤谷子,1946年春天到次年2月间,共推米磨面2万多斤。
1946年,解放军的一个后方医院驻在8里外的高庄,杜润英带着识字班和妇救会成员,挨家挨户凑集鸡蛋、老母鸡、香烟等慰问品,扭着秧歌去慰问。莱芜战役期间,她和21名妇女在村头露宿,接待、护理伤员,为他们做饭、洗绷带,端屎端尿。有一天晚上,来了3批伤号,整个南麻大街满满的,她们跑前跑后,忙的不可开交,仅面条和面糊就煮了22锅,用桶抬着,挨个给担架上的伤员喂,一直干了34天。秋天,杜润英和村干部带领军烈属转移到河北省德平县,帮助那儿的劳苦群众斗地主、分田地,组织识字班和妇救会搞生产。还乡团抓杜润英没找到,又跑到她娘家,把一头牛给牵走了。第二年春天回到家后,她才知道丈夫已为革命牺牲了。
从此,杜润英继承丈夫遗志,全身心为党工作,先后发展了9名党员。1949年,她改嫁本村老党员白正财,他是五六个村的党总支书记,一直干到文革,1973年去世。1950年,她参加了山东省劳动模范大会,1960年又出席了3000人参加的全省“群英会”。杜润英一个儿子、四个闺女,她从村里退休后过着平凡生活。1993年12月9日患脑出血,在医院里呆了12天才醒过来。医生让她儿子回家准备后事,儿子和媳妇哀求说母亲没捞着享福,想让她多活些年,让医生用最好的药,砸锅卖铁也要把母亲的病治好。后在石桥一个偏瘫专科医院住了3个月,儿子为此贷款2000元。儿子在县美术公司内退,每月只发220元生活费,又刚翻盖了房子。回到家后,杜润英始终躺在床上,神志越来越差,且不能说话,时哭时唱,别人也听不懂。儿媳周宝芳卖成衣,每天早晨出门都要先趴在婆婆身边听听,担心没有了呼吸,后来为照顾婆婆,干脆歇了业,在家象哄小孩似的侍候婆婆。2001年前后,沂源县一位副县长来看望杜润英,捎来了一身布料和一盒银杏茶。2002年,南麻镇领导来慰问。此前,她每年享受800多元退休金,2002年以后,涨到村支书的50%,2003年领了3600元。2004年,杜润英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经常打吊针,迫于拮据,白如春厚着脸皮去找村干部,又给涨了10%。2006年农历3月21日,杜润英辞世。
2005年5月4日沂源
浏览:15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