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到无骨是禅心 笔尽乾坤一菩提

 易安先生素心阁 2018-07-14

禅意书者雪松先生

 /易安先生 

汤汤华夏,文脉帝都。在中国千年的历史中,唯有毫与墨的交融奠定了辉煌,同时也成就了辉煌。毫墨之中乾坤大,唯有书者留其名。在古秦之地,渭水之畔,正有这样一位书者,一笔一世界,一字一菩提。他就是全国有名的禅意书法家——一日无笔墨,则酒肉无味矣。”

正是这样一位恣意才情的书法家,才能在诗意的生活中,找到禅意的素净。这是一场历久弥新的顿悟,不是俗世的雕刻,亦不是岁月的洗练,而是来自心灵深处的归处。 

 

雪松先生的艺术风格,早已脱离了笔墨初级的俗境,而在意境的空灵中发挥的肆意盎然。这也许与他常年摘抄经书梵文有很大的关系,这其中的福报与福泽不足为外人道也。因为佛缘,雪松先生因朋友结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五台山大圣竹林寺住持妙江大和尚,在其后的岁月里,雪松先生多次受邀为五台山书写碑文以资刊刻。其作品诸如《殊像潪》、《文殊台》、《富平春》等作品立碑于五台山寺庙之中,每日在晨钟暮鼓中,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参。妙江大师曾亲书“汉学文化,中华之舟。流传广泛,后人敬畏。有识流布,人天欢喜”。

雪松先生的书法,并不是与佛结缘而有了禅意,而是心中有佛,笔下有禅,佛无形而禅有形,禅者,其字也。在多年的写作中,雪松注重用笔之妙,除了日日不怠笔墨之外,还寻溯古人笔法、技法,涉猎甚广。每习古人之帖,重字形,更重笔意,神形具似,方才自为初有顿悟。少时因他不拘字体,所以在遍习前人之精华中,亦能触类旁通,不泥古章,而让如今自己的作品,看起来在法中亦无法,深得书法之妙谛。他的禅意书法多以汉隶和行楷示人,其隶书笔力劲键,端严峻逸,开阖自然,不乏雅润之趣;其楷书法意兼备,敛放有余,即有魏碑的方厚,又有颜体的劲折,其撇捺飘逸,似又化入了柳体舒筋的风姿。故而每观其作,都有畅逸之感,心中喟然妙赞。

禅意书法,本身是带有佛家的能量,加之三宝印的磁场,让这一卷宣纸不仅有了生命,更有了灵性。佛家的箴言跃然于纸上,仿佛笔画曲折游离中,化入了大千世界,一尘埃即一宇宙,一微墨亦一宇宙。当达到禅意的境界,有时看似不寻古墨,实则正是大化于形,一个真正的禅意书者,一定是有禅意的随缘,而这份缘,是对天地、对万物、对生灵的解读,如吐纳之气,如一箪一食。

雪松先生对书法之心得:承书法之善美,达人生之真朴。曾有文友赠诗曰:“雪踪难觅是妙法,松立林间宛自成。墨到无骨是禅心,笔尽乾坤一菩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