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莱州过戈氏“二侯祠”

 戈氏图书馆 2018-07-14

莱州过戈氏二侯祠

 

二侯祠,位于山东莱州市城东大基山(古称东莱山)道士谷的南端,史载,二侯祠建于夏代少康年间(前19721912),夏、商和西周初期,此处不断有祭祀活动,祠貌一直保持完好。秦始皇三十五年、南宋绍兴初年有过两次重修。2003春,经山东省相关部门批准,在考古人员的指导下,莱州市清理二侯祠废墟,在2至5米的地下发掘出长9.3米、宽4.2米的房基。房基中间靠北墙处,有两道间隔1.7米、南北1米余长的石墙,两墙南端皆向里拐,中间约1米无石,挖深半米余见灰土及几块火烤过的板石。根据邑地志书和《东莱山铭》中关于夏相时过、戈氏族人“两造护灵、百神卫士”记载,考古人员认定此房基及中间的小石屋墙都是夏时遗址。莱州市根据旧有资料的记载,在其遗址上重修了二侯祠,并以旧制重修了过、戈二侯墓、刺血亭和暴寒亭等。

明朝洪武甲子年(1384)编印的《过、戈氏太古宗支谱》宋前的《莱丘铭》拓片和“莱丘古墓图”记载,《莱丘铭》又名《东莱山铭》,相传为东莱山过、戈二侯之墓旁的摩崖石刻铭文,因年代久远,该石刻已不复存在,传说是南宋任伯雨携儿孙拜谒祖陵拓在纸上,保存在《过、戈氏宗谱》之内。

《东莱山铭》记述的故事,查阅《中国上古史》及“地方志史”等可得以证实。其大意是:公元前二千左右,夏帝大禹亲封同姓族人姒邰之子旻灌、旻鄩分别为过国、戈国君王,守疆防貊。灌在今莱州城北三十里处建都立国,鄩在戈邑建立戈国。夏王朝传到太康(禹之孙)时,荒于治国,夏政权被寒浞夺取,后来寒浞令长子浇(nao)和次子豷(yi)分别攻打过、戈二诸侯国。戈国先被攻破,旻鄩引败军逃到过国。浇和豷合力攻破过国都城,旻灌和旻鄩逃到城外。寒浞没有抓到旻灌和旻鄩,怒气难平,遂下令屠城,美丽的都城成了一片焦土。旻灌和旻鄩出城后,率领族人逃入离过国都城五十余里的东莱山(今大基山)中,二位君主怕被俘受辱,在山谷之南自杀了。旻灌的儿子过睪和旻鄩的儿子戈岿与同族人一起埋葬了二位君主,筑一石屋立了二位君主的灵位,以记住墓穴的位置。为了避开寒浞的追杀,让大家改换姓氏各自逃生,约好复国后再重修坟墓。过睪和戈岿投奔到同受禹王分封的飂国(在今河南南阳一带)叔安君处,叔安君让太子豢龙将过睪和戈岿秘密带到一任姓好友家中,暂时归附任姓,等待时机起事。四十年后,夏帝相(太康之子)的遗腹子姒少康在过睪和戈岿及夏朝众遗臣帮助下,灭了寒浞,恢复夏政。过睪和戈岿约族人回到东莱山,重修了过灌、戈鄩的坟墓,建造“二侯祠”,立碑刻铭,在石崖上刻“过灌戈鄩、二侯遗烬”八个字,还建了刺血亭和暴寒亭来记住这段历史。当时族人改换的姓氏有十六个(除有过、戈、任三姓外,有人改为国姓夏、姒,还有的改为柯、殷、龙、郭、国、葛、施、相、倪、尼、刘等),族人依旧制将改换的姓氏记于祖谱,尊东莱山为十六姓氏发祥地,共尊姒邰为祖。

《东莱野语》记载,夏商周历代均有到东莱山祭祀活动的记载。《过、戈氏太古宗支谱》书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清明节,在山阳令过歧提议下,由朝廷祠祀令戈平和大长秋柯及率领,过、戈氏后裔中的过、戈、柯、任等姓人来东莱山祭祖重修了二侯祠庙和祖墓,重修了刺血亭、暴寒亭及墓前建筑,在墓左摩崖上刻了“秦皇帝三十五年清明日,过戈氏后裔共镌共祭”十九个字,还破天荒地修了一座昊天大帝庙。古人崇敬神仙,过、戈族人皆知自己的始祖葬在东莱山,把自己的祖先奉为神,造出诸多黄帝游山与神聚会的事,以致秦始皇、汉武帝、汉宣帝也受到诱惑,来东莱山祭山拜神,这些事都被司马迁在《史记》中记下来,东莱山由此也被奉为“中国第五名山”。

宋任伯雨携儿孙来东莱山寻根祭祖在莱州族人帮助下,二侯祠及二侯墓、刺血亭、暴寒亭又得以重新修缮。今二侯祠前立有任伯雨祭祖碑,明朝嘉靖年间莱州府同知李銮撰文记此事也刻碑立祠前。2003年,莱州市重修遗址后,河南、河北、福建、浙江、安徽、江苏、台湾等地一些过、戈氏后裔来此寻根祭祖,二侯祠前立起祭祖碑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