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經直指》

 愚人道缘 2018-07-15

《心經直指》

瑩蟾子李清庵撰

濟菴居士奉持《般若心經》。一日訪余,請益解義。

余曰:“夫此一卷經未舉先知,何須解說?若强添注脚,是頭上安頭也!”

濟菴曰:“然如是初機之人,未能深解義趣,兼之諸家解多有異,同學者不能無疑。望師慈憫,開我迷雲。”


余曰:

“當來世尊宣說此經,誘化群品,直指玄要,自起初一句至末後一句,都不出一箇‘空’字,其間語言三昧,再四叮嚀,反覆自解,使學者易爲曉會。奈何後人着在文字上,或泥形體,或著空見,到底不通玄要。

前代宗師不獲己下箇注脚,設立種種方便,隨機應物,使世人隨其所解而入,只爲老婆心切,反使上乗之人疑上添疑,正所謂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今公有疑,求解義即是悟底根本,余今不免饒舌,諦聽諦聽,且如摩訶般若大智慧也。

‘波羅蜜多’,到彼岸也。心,性本也;經,徑路也。

總而言之,大智慧而到彼岸也。是爲見性法門,衆所通行之截徑也。行斯道者,向日用常行處,觀諸己,常切照顧,念兹在兹,忽令間斷,乆乆純熟,得大自在,四通八達,造化難拘,故名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則是行斯道之時也。功深力到,智慧圓通,合和本來,入於圓頓,超凡越聖,是謂到彼岸也!

當此之時,照見五藴皆空,五藴既空,萬象何有?所以能度一切苦厄者也。

‘舍利子’者,舍中之利子,子者猶屋中之主人,是謂清凈法身也。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經上文‘五藴皆空’、‘色舍中之利子’,是諸法空相與虚空同體,歷劫不壞,所謂不生不滅者、無往來也。不垢不淨者,無染着也。不增不減者,無餘欠也。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此謂空相元無、五藴亦無,六識豈有?

六塵識者,由眼界而所染,有眼界便有五藴,有五藴便有六根,有六根便有六識,有六識便有六塵也。

無眼界,塵識何有?故曰‘乃至無意識界’。

意識界者,前十八界也。

無此意識,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所謂無無明盡者,只是無明不起也。若盡無無,則落頑空矣!


丹書云:息念爲養火,此之謂也。無明者,生死之根本。

丹書云:念頭起處爲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豈非生死之根本乎?

所以‘無無明’則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亦無智慧而無愚癡,亦無得以無所得。以無所得亦無所失,故是以心法皆空也。

了得心法,名曰菩提。

了得法空,名曰薩埵。


初機之人,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此謂自有入無,從粗達妙,發大智慧而破愚癡,常清凈而合和本來,且於圓滿極則心同太虚、廓然無礙也。

既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夢想。

心者,昬迷之爲也。既無昏亂,則法身清淨,所以能究竟涅槃也。

三世諸佛、歷代祖師,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後正學佛者,依是而行,發六慧智,以清淨合和本來,故證無上至眞、正等正覺也。


以此之故,方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四呪也。

‘摩訶’是大神呪。謂四大堅固身,神通莫測也。

‘般若’是大明呪,謂智慧圓通、精進明妙也。

‘波羅’是無上呪。謂‘合和本來’是最上一乗也。

蜜多,是無等等呪,謂圓滿極則,無上可上也。

了此四呪者,然後能除一切苦,是眞實不虚妄也。

故世尊说此般若波羅蜜多呪,即是解說前四句呪之義也。


故曰‘揭諦’,謂人空也。

又‘揭諦’,謂法空也。

‘波羅揭諦’,到彼岸、心法俱空也。

‘波羅僧揭諦’,到岸、不須船也。

此四揭諦神呪,即身中四大也,四大俱空,眞常獨露,故曰菩提薩婆訶。

菩提爲始也,薩婆訶謂終也。

始終如一,則抱本還虚,超返佛祖。”


雖然如是傳濟菴者,要在竪起脊梁,急着眼力,莫教蹉過。

誠能於日用常行中,築着磕着,認得自家底方信此經,不從外得。


不惟此卷心經,至於釋老一大藏教典、諸子百家,只消一喝,徹頭徹尾都竟,其或未然,參只此便是。休更疑惑。

引儒釋之理證道,使學者知三教本一,不生二見。



(道藏读书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