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

 富书 2020-06-20


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出来混,就不要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

作者:韩老白(富书签约作者),转载请加微信fushulf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富书主播木棉朗读音频

有一种伤害,叫做“朋友圈三天可见”

周末和父母一起吃饭,闲聊中父亲回忆起年轻时跳交谊舞的情景,这是他们那个年代文化生活的标配。

“如今要找一个老年人能跳交谊舞的好地方,还真难。”

我突然想起有家新开的老年人舞厅:

爸,还真有个地方,那里既能跳舞,又能像茶楼一样解决吃饭问题。你可以叫上老伙计们,泡上一天都行。

父亲很感兴趣:“这么好?在哪里?”

“我朋友在朋友圈发过,有他父母在里面的照片,还有地址。”

我找到这位朋友,点开他的朋友圈,却只看到一条横线,底下写着一行字: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虽然父亲说没事,但我却在失落之余,也很生气。

我把你当朋友,你却对我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

我到了你家门口,你明明在家,却把门和窗紧紧关上。

这种滋味很不好受。

越来越多的人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

大学死党向我吐槽,同宿舍女生们毕业后都各奔东西,这些年联系渐少。

前几天她突然特想念她们,想一个个点进朋友圈,仔细看看她们的近况,谁知8个人的宿舍,竟有4人设置了朋友圈三天可见。

她说,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真的抽不出时间来见面,但是要是连朋友圈都失去了,难免觉得与这个人真的断联了一样。

有段话这么说:

我以为小鸟飞不过沧海,是以为小鸟没有飞过沧海的勇气,十年以后才发现,不是小鸟飞不过去,而是沧海的那一头,早已没有了等待……

原来一切都变了,时间已经弄丢了生命中那些经历过、陪伴过的人和事,想回去寻找时,他们早已不见了踪影。

说到底,在这个人人都在拼命赶时间的社会,谁会特地跑去你家看你呢,无非是需要你的人和关心、在乎你的人。

可无论是哪一种,看到那条拒人千里的横线,谁都不好受。

这个世界有人在偷偷关注着你,对于爱你的人,最难过的莫过于你拒绝了别人对你的关注。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

曾经有一次网络采访,这些网友的回答很有代表性。

@匿名:不再让人看到自己过去的黑历史,是一种“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体现。

@李雷&韩MM:毕竟朋友圈里本就没几个朋友,大多是陌生人,还有一些商人和敌人。

@老湿七:单纯是为了报复,别人设置了,我也要(是不是太幼稚。。)。

@维生素小姐姐:过去的自己就像傻逼,立了那么多flag,打脸!

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苦衷和理由,但这种只能看三天的感觉,却让人产生距离感。

让人不禁怀疑感觉交了一群假朋友,随时提防着自己,还能不能好好做朋友了?

这些把过去藏起来的人,初衷是为了保护自己内心的一亩三分地,但其实这真的没有必要。

在这个信息多到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时代,除非关心你的人,没人会关注你到底说了什么。

他们在乎并害怕别人的评价,从深层次上讲,这样的人有社交焦虑。

 

心理学上是这样定义社交焦虑的:

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并且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人们为了回避导致社交焦虑的情境,通常是减少社会交往,选择孤独的生活方式。

他们对自己缺乏清晰明确的认识,把对自我的认同建立在别人的评论之上。

在微信已成为社交使用重地的情况下,他们为避免这种焦虑,从而选择设置朋友圈三天可见。

把过去藏起来,不代表着过去就没发生过,倒不如解开好了。

朋友圈不设限,这样的人活得才坦然。

季羡林在撰写他的《清华园日记》时,可谓真性情,编辑怕影响他的形象,在出版前提议删掉一些。他拒绝了:

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真实的自己就是这样,何必在乎别人的评价。

就像那些朋友圈完全开放的人,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不会因为别人的奉承巴结飘飘然,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两三句话而怀疑贬低自己。

这个世界正在偷偷惩罚朋友圈三天可见的人

选择封闭的人,大多数过得越来越差。

曾经有个资深HR说,每次招聘员工,除了基本简历,他还会在试用期的时候看他的朋友圈,看看他关注和擅长什么,通过看他的朋友圈,基本可以判断这个人与公司气质是否相符。

他说:“在同等硬件条件下,我会倾向于选择那个有趣一点的人,公司需要热爱生活的员工。”

有个90后朋友,小小年纪喜欢品茗,经常在朋友圈晒一晒新买的茶具、新发现的茶叶品种。

三月回暖的微雨时节还会邀请三五好友煮茶论道,这样的闲情雅致让一位上了年纪的高管注意到他,一年后,在高管的提拔下,变成了总裁的得力助手。

  • 如果设置了三天好友可见,让领导们摸不清你的生活动态,一是不利于公司挖掘你的特长爱好,二也不利于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

美国管理学者彼得斯有一句被广为引用的话:“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而朋友圈已然成为一个人的隐形简历,高情商的人懂得如何打造这份简历,而低情商的人选择了封闭,白白错失机会。

也有些人,利用“三天可见”功能,在朋友圈说一切想说的话,把原本清新的小花园变成了情绪渲泄的垃圾桶。

琳姐本是个天天插花、烘焙、健身满朋友圈跑的女人,然而生娃后的她,画风180度转变,几乎每天都能在她的朋友圈里看见这样的状态:

“只会玩游戏,连个尿不湿也不会换的男人,要来有何用?”

“家里有个妈宝男,这样的日子真没法过。”

“我以前真是瞎了眼,嫁一人等于嫁他全家,三观不符,连在一起吃饭都是折磨。”

你这样发,不怕老公看见了影响感情吗?

他很少看朋友圈,万一哪天要单独看我的,我设置了“三天可见”,他也看不到了。

以为“三天可见”就能隐藏自己,便可以肆无忌惮。

却不知道这样的情绪,是会带到现实生活中去的。

你以为隐藏了你发的信息,但你的脸和眼睛却早已出卖了你。

果然,再次见到琳姐,一脸怨气,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顾盼神飞的姑娘。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这个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是在这些碎片但无处不在的交际中,汲取营养,满足需要。

自从微信推出这个“三天可见”功能后,听过不少因此“友尽”的事例,就算很多没到“友尽”地步,但至少彼此心存芥蒂,也回不到当初了。

选择三天可见,就如选择生活在一座孤岛上,生生割断了社交关系。

在推开那些想要了解你的人同时,也推开了本应更好的自己。

那些朋友圈不设限的人,活成了想要的模样

朋友圈是用来展示自己、欣赏别人的地方,所以需要用心经营朋友圈。

美国社交网络大神奥斯丁·克莱恩在《人人都在晒,凭什么你出彩?》一书中说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