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马金戈——第二章 战车时代(5)

 梦想童年594 2018-07-18

第二章 战车时代(5)

六、车战兴衰的原因:

(本章节会很长,因为是战车时代的最后一个章节,既要把故事主线骑兵章节的部分引出来又要把很多经过筛选剔除的资料糅合在一起与读者们大致讲一讲。)

1.挑战者:

战车从诞生一直到最终被历史所淘汰,前后跨度近二千年之久。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车战开始于奴隶制早期的夏朝,战车作为战场的绝对主力是在商朝后期,车战最鼎盛之时在春秋时期,各国直接以战车的拥有数量来判断综合国力。时间来到战国时期,战车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走下坡路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两个兵种对战车的地位构成了挑战,一个是步兵,一个是骑兵。

步兵想象图,铠甲与武器都不属于夏商周时代哦!

步兵,从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新的兵种,只是在战国时期,各国步兵不论在装备还是在技战术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不再是任由战车宰割的鸡肋,反而能够通过一些装备(进攻武器、防御武器)与技战术(专门针对战车的阵型)上的创新,屡屡重创横行一时地战车。春秋时期被各国弃如草鄙的步兵在沉寂了近百年时间后,终于又一次成为能够左右战局的兵种,而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里。

骑兵图片,注意此图中马匹有马镫,骑兵最开始是绝对没有马镫的!所以这只是搁网上随便找的一张图片(捂脸)

骑兵,作为一个全新的兵种,是战车的直接挑战者。骑兵机动性强、费用少(以标准四马战车为例,四匹马才能够装备3个士兵,并且仅有两名士兵可以作战,战车所耗费用相对于一匹马装备一名士兵的骑兵,实在是太过巨大了!)适应性强,战车对地形是非常挑剔的,以平原为最佳战场,山地、草原、沼泽、树林、荒漠,这些地形地势都不适合战车作战,即便勉强可以一战,受地形的限制,战车的冲击力、机动性也发挥不出来。而骑兵就不存在这个问题。

由于步兵与骑兵地不断挑战,最终将战车在战场上的统治地位拉下马来。《史记*秦本纪》:“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二十万。”这里仅仅提及了杀伤士卒,而没有再如以往首先记述俘获的战车数及摧毁的战车数,证明车战已经不在为各国所重视,战车已经在战场上沦为助攻角色。

骑兵固然有诸多优点,但是在战国时期战场的主力是步兵,骑兵如同战车刚诞生之时一样,最开始是从战场杂务干起的!

2.生产力的发展:

战车兴盛的年代恰巧是中国尚处于奴隶制的时代,而纵观世界其它拥有战车文明的地区,车战鼎盛之时也恰巧处于奴隶制时代,苏美尔文明、亚述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等等都是如此,证明战车及车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适应于奴隶制制度下生产力发展的。

A.战车催生出的甲士阶级

战车因为是集合一国国力最终制成的(制作一辆战车从材料选择上大体需要木材、青铜、皮革、漆等材料,又需要木工、金工、皮革工、漆工一起劳作,不是个人力量能够应付的,只有国家行为能够生产出来!),国之重器,自然不可轻信于人,所以统治阶级在乘员选择上肯定是要予以限制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批驾驶战车的人,都是统治阶级的代表——王、公、贵族,伴随战争的需要(王公贵族毕竟数量还是少,外加减去伤残的、年龄大的、年龄小的)统治阶级明显意识到了战车驾驶员的供不应求,于是将驾驶战车的限制条件放宽到贵族子弟及国人才可以驾驶。

甲士,网络配图,色彩还是很鲜艳的!

很快便催生出了一个阶级,专职负责战车的作战——甲士阶级。甲士既是军队中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基层政权的后备力量,社会地位是明显要高于国人的,而国人又明显高于野人。

甲士算是下等贵族,国人与野人的区别,简单讲是西周建立时,将原本的商朝统治阶级发配到郊外居住,为了彰显统治者周朝子民,与被统治者商朝臣民的不同。居住在城邦内的称为国人,而居住在郊外的前朝贵族、臣子、子民统称为野人或鄙人。即便在战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时,野人也是禁止登车作战的,野人只能当徒兵,也就是跟随在战车左右的步兵。

井田制示意图

甲士阶级的存在,大大加强了奴隶制制度对基层政权的掌控,甲士阶级同时也是井田制度最坚定的支持者。井田制是横贯夏商周三朝的土地制度,是奴隶制社会的根本命脉,周朝时,井田制既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庶民的计算单位,重要性不言而喻!甲士大多是国人出身,通过军事上的征伐才能获得封田,这些田地是可以通过宗法关系予以传承的,这对于饱受统治阶级压迫的国人来说,是一条挣脱枷锁,迈向新生的捷径,焉有不坚定支持井田制的道理?

伴随战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甲士阶级的社会地位随之走低,甲士阶级的消亡,让本就破乱不堪的井田制度雪上加霜,最终崩溃。

B.战车的出现直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战车用我们现代词语讲,它一直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它的生产到应用于战争,几乎涵盖了奴隶制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也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三联戈示意图

前面提到的战车制作工艺,这一时期不论木工、漆工、金工还是皮革工的制作工艺都有飞速发展;战车上士卒配备的武器工艺,车右所持兵器最初是戈,为了增强杀伤力,戈的造型不断变化,甚至发展出了三联戈,戟的产生就是为了车右能够持一种武器,执行多种交战任务,戟是将戈与矛结合的产物;战车挽马的驯化技术与挽马系驾技术的积累,战车挽马由最初的一匹马到鼎盛时的六匹马,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最后确定将四马驾一车的,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让中原人口逐渐掌握了马匹的驯化技术。比如在选择挽马时,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相马标准,这对于不善骑马的中原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正是由于这种与马匹更为直接的接触,使得后来中原人能够迅速建立起自己的骑兵。如果历史上以农耕文明为主的黄河文化圈内没有战车挽马这段经历,黄河文化圈内很难在短时间内组建自己的骑兵,因为熟练掌握马匹驯化技术,对于骑兵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下图是战车各部件名称汇总后的示意图,从马饰到战车各个零部件,每一个部件都或多或少有它存在的意义,并且相关制作工艺、使用规范等等都是有很多章程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读者们只消知道,豆浆给大家讲的,都是围绕战车与骑兵或多或少有关联的方面,很多对今后骑兵发展影响较小的战车因素,都没有讲。大到挽马各个位置与作用,各匹马的驾驶方式,如何转弯、旋转,小到战车各个配件的名称,马匹上的装饰品,林林总总很多资料,都没有列举。

战车各部件示意图

战车这个系统工程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深深的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道理很简单,短时间内你将全国的物力、人力倾注在战车上固然是好的,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如果长时间,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一直都在战车身上下功夫,显然社会生产力无暇顾及到其它层面上,战车水平发展的再好,最后整个社会生产力是瘸腿、偏科的,最终反过来影响到了战车,迫使国家停止对于战车的过度研发!

C.战车对于中国古代地理环境的开发:

夏商周三朝之所以流行车战,与华中大平原,平坦开阔的地貌有直接关系,加上干燥少雨的气候条件,为车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战车在平原地带的飞奔驰骋,使得人们对于古代地理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从地域上贯通了黄河文化圈内各族人们直接的文化交流(冲突也是交流的一种)

反过来是战车的存在让人们知道了在华中大平原边缘地带,还有诸多地理地貌。让黄河文化圈内的民族开发其它地理环境的时间得以提前。最终伴随人们不断地跳出华中大平原这个夏商周三朝发祥地,战车对于地形的局限性越发暴露出来,反过来让人们开始反思战车对于战争的作用。

夏商周三朝时,各国在边境是不设防的,也很少有据点、要塞这类建筑物,才有诸多战车往来驰骋,深入敌境百里的壮举,为了一步步限制战车的作用,人们才陆续开始在国境线上筑城屯兵,据险而守。这些都是战车对于地理环境开发的促进作用。

战车的编组(偏的编制与实战)、训练(战车的演习)、士卒的选拔、武器的配置,行军的阵型(荆尸阵、五阵、八阵)等等这些在平原地带发展百年总结出来的东西,在丛林、沼泽、湿地、山区地带完全不顶用,也迫使人们选择一种对地理环境更加适应的兵种!

最后当步兵、骑兵登上历史舞台;甲士阶级逐渐势弱,社会生产力严重被战车生产所透支,加上战车已经不能够适应扩大的国土面积,四者相互作用下,使得战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战车最终以纯防御性质的军事器械得以留存在古代军事行动中,算是彻底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战车时代虽然只写了一万多字,但是豆浆查阅了大量资料的,相关文献附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检索。)

参考文献:1.杨英杰,《战车与车战》1986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钟少异,《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200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

                 3.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1993年,北京文物出版社。

                 4.刘永华,《中国古代军戎服饰》,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

                 5.陕西始皇陵秦俑坑考古队,《秦始皇陵兵马俑》,1983年,北京文物出版社。

                 6.孟驰,《铁甲洪流—古代骑兵》,2015年,文汇出版社。

                 还有很多文献,经过多次转载,实在不知道原文出处,暂且不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