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预告 ‖《态度》:打一场感性和理性的思想游击战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8-07-18

如何描述韩少功的文学风格?激烈和冷峻,冲动和分析,抒情和批判,浪漫和犀利,诗意和理性……如果援引这一套相对的美学词汇表,韩少功赢得的多半是后者。“思想”首先表明了韩少功的理论嗜好。

——作家南帆



韩少功 1953年出生于湖南。著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散文《世界》《完美的假定》《革命后记》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日夜书》等,另有长篇笔记小说《暗示》,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散文集《山南水北》等。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美国第二届纽曼华文文学大奖。作品分别以十多种外国文字共三十多种在境外出版。



对于创作时选择哪种文学形式,韩少功曾说:“想得清楚的写成散文,想不清楚的写成小说。”“小说是一种‘近观’方式,散文则相当于‘远望’。”


当小说无法给他的思考提供足够的空间,他便越出小说虚构的掩体,使用散文这种便于直接表达思考的形式“远望”中国,“远望”社会。所以韩少功的散文,既不吟风弄月,也不无病呻吟,它们聚焦生活,针砭时弊,始终凸显和保持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冷静、智慧而富有理趣。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青”“文科生”“中文系的”等都几成网上负面词语,在公众那里差不多是“弱智”的代名词。这事其实挺严重的。有意思的是,很多文人似乎却甘于这种“弱智”,尽管他们常在微信、微博等公共平台臧否万物指点天下,对任何公共事务都敢于插嘴甚至叫板,却总是摆出疑理性、拒理性、厌恶理性的一贯姿态,自居为风花雪月专业户,以不读书为荣,以大关怀为耻,动不动就祭出“人们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一类格言,作为自己反智免责的文人特权。


这种自相矛盾的状态岂不奇怪?


其实,把理性与感性截然两分,是三十多年来一个流行的神话。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对某人有莫名的好感或恶感,就是所谓感性;把这种“莫名”变成“可名”,变成可言说和可辨析,变成一、二、三或甲、乙、丙的清晰理由,就是所谓理性。在这一过程中,感性不过是说不清的理性,理性不过是可说清的感性——二者其实是一个东西,一个清晰度略有差异的两位一体,如此而已。往通俗里说,这好比鸡与蛋相生相成,而任何仇视理性的文人,任何轻蔑感性的学究,都是知其表不知其里,都是自刨其根,自断其源,自毁其基,砸自己的饭碗,做一些好鸡而灭其蛋或好蛋而绝其鸡的蠢事。


收入这个集子的文字,是笔者近年来一些文章和言论,以展示一个老“文青”可能的思想突围。也许不难看出,笔者在这里卑之无甚高论,多是因事立言,以问题为导向,在实践中找道理,既反对某种“文艺范”,力图强化知识和学理的检验,尽可能滤除文人式的情怀口水和道德神油;也拒绝某种“学究范”,力图把更多的语境、实例、细节、形象带入思考,还学问更多的现场感和针对性,尽可能远离那种从书本到书本的学院派概念空转。换句话说,前者意在以理性澄清感性,后者意在以感性激活理性;前者与很多文人习气过不去,后者与很多学者成规过不去。一篇篇下来,无非是在感性和理性的两面之间来回穿插,打一场新时代的思想游击战。


如果这些言说让文坛与学界双方很多人都感到不习惯、不舒服、不高兴,于笔者而言,则至少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至于所得所失,请读者诸位批评。


2018年3月


摘自韩少功《态度·序》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



韩少功最新文化随笔 

作者自选,精装珍藏版


END



鲸歌

 我们拥有同样的音频和心跳

文学|文化|随笔|诗歌

编辑:不知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