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杀技》是'心在线'与航天中心医院赵运涛医生及其团队独家合作的专栏,隔周周四与您相约。'福尔摩斯医生'目光犀利,能从细微之处洞察临床事件本质,并教给您临床诊断的必杀技能。 运动对多数人来说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但Daniel Czuriga等学者藉由发表在《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Electrophysiology》的一篇文章,统计运动诱发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的普遍性达0.4%~1.1%,若同时合并心血管疾病,则预后相对较差,且致死率及心血管事件风险较高。 54岁中年女性因间断胸痛、心悸、劳力性心绞痛伴呼吸困难反复就诊A医院5年,行24小时心电图(Holter)、心脏彩超、冠脉造影等检查,Holter示:间断LBBB与患者症状发生无明显关系;心肌灌注未见明显心肌缺血证据。A医院诊断为X综合征,并尝试给予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维拉帕米、硝酸甘油,但均未缓解患者症状,因此患者求助Daniel Czuriga所在的St. George's 大学附属医院。 此时患者规律使用硝酸甘油喷雾及阿替洛尔(50 mg/d),以“劳累后左侧胸痛”为主诉,伴随左上肢放射痛及呼吸困难,每次达到相同程度的运动量时胸痛缓慢发生,休息后缓解。运动平板试验证实当心率达到97 bpm时出现运动诱发的左束支传导阻滞(exercise induced left bundle block,EI-LBBB),此时恰好与患者的胸痛发作同步(进入低负荷量stage1后42秒),心电图如图1,患者必须停下试验稍作休息。当患者休息时心电图不再表现LBBB,心电图如图2,胸痛症状亦随之消失。 图1 图2 冠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图3A、B),但远端血管管径狭小和迂曲(图3C、D);左室舒张末压力为20 mmHg伴左室收缩功能正常。 图3 为明确心率增快与左束支阻滞到底谁是胸痛的罪魁祸首,进一步行电生理检查。在右心房放置临时起搏电极时,当起搏频率达110 bpm时,出现LBBB,此时患者同步出现胸痛,当右房起搏频率达130 bpm时,胸痛症状加剧;放置心室电极于左室,右房-左室顺序起搏时,尽管起搏频率已达140 bpm,胸痛症状依然未发生。一旦停止左室起搏,胸痛及LBBB立即复发,且血压下降了30 mmHg以上(图4A、B)。 图4 患者心脏核磁(cMRI)示左室收缩功能正常,心腔未见异常扩大。考虑患者对上述起搏电极的反应,植入双室起搏器(BiV PM),左室电极放置在基底节段冠状静脉窦分支的外侧,并在停用β受体阻滞剂一周后复查平板试验。在平板上待了5分15秒,胸痛只出现在心率超过130 bpm时。Daniel Czuriga等学者将此心率定为起搏器的上限跟踪频率(upper tracking rate,UTR),超过心率上限时起搏器自动关闭,患者心电图出现LBBB。 1个月后复查发现,患者上限跟踪频率超过372次,因此调整起搏器的上限跟踪频率至心房心室最佳充盈化的时间,也就是房室延迟时间(AV delay time)110 ms,如此二尖瓣A峰截尾程度最小。随着房室延迟时间调整为130 ms,虽然房室充盈程度有所改善,心电图却显示融合伴右束支传导阻滞,因此仍将房室延迟时间设置成110 ms、心室内延迟时间为20 ms,且左室领先起搏。 5个月后患者再次接受平板试验,顺利完成6分钟的测试。2年后的复查同样顺利完成未受限制的运动。患者后续治疗继续服用阿替洛尔,结果令人满意;再隔2年后,患者回诊诉心绞痛复发,通过了8分钟的平板试验,最高心率122 bpm,虽然胸痛再次出现,但心电图未见LBBB,并且在试验中左心室持续起搏,给予地尔硫䓬后少有罕见的心绞痛发作。 1976年Vieweg等学者才第一次报导与心率相关的LBBB,目前EI-LBBB机制还不清楚,但可以推测与心率增快后心肌缺血或差异性传导有关。心肌缺血及差异性传导可导致左心室不协调,心输出量下降,充盈增加,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和呼吸困难。Hirzel学者藉由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推断运动时LBBB造成室间隔运动不协调和灌注缺损,这种现象也被认为是心衰伴LBBB导致顽固性心绞痛的机制,可藉由双腔起搏改善并缓解症状。 本文患者虽然没有心衰,静息状态下LVEF未见异常,左室起搏消除LBBB后血压回升,提示:患者心功能因LBBB造成左室运动不协调致血流动力学改变。Higgins也证实,LBBB时,舒张期室间隔延迟运动可损害冠脉灌注;同样,Bajraktari也发现特别是快速心率时,心衰伴左室运动不协调会因腔室高张力增加左室充盈压力,且损害冠脉灌注,造成内膜下缺血。Koepfli发现,LBBB时室间隔灌注缺损是因为心室外侧壁高张力,而非室间隔直接灌注减少造成。上述学者的研究都说明,LBBB对左室的机械力学、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可解释EI-LBBB病理生理现象。 参考文献 1. Czuriga, D. and P.O. Lim,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Relieves Intractable Angina Due to Exercise-Induced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Without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A Detailed Case Study.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16. 27(5), 609-612. 2. Jaume Candell Riera, Guillermo Oller Martínez, Juan Vega, Enrique Gordillo, Ignacio Ferreira, Carlos Pe?a, et al. Exercise-Induced Left Bundle-Branch Block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versus Patients with Normal Coronary Arteries. Rev Esp Cardiol, 2002. 55(5), 474-480. 专家简介 黄彦书,住院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学士,现任职于厦门长庚医院。以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分别发表于《BMJ》(ENDGAM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Heart》《QJM》及《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等国际著名杂志。 赵运涛,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心内科。现任中国心电学会无创心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心电图杂志(电子版)》常务编委。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分别发表于《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BMJ》(case review)及《circulation》(cases and traces)等国际著名杂志。《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Heart》及《Plos One》审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