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然人终有一死,为何还要活着?看完这篇我心终于醒悟

 知鱼之乐uo5wuu 2020-07-07

既然人终有一死,我们为何还要活着?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因为一旦你活着,就会出现对这个问题的灵魂拷问,如果你不曾有过这种拷问,可以说你几乎没有真正生活过。

对于这个问题,咱们不妨看看那些伟大的哲学家是如何说和如何做的?

1,人终有一死

在《裴多篇》里,柏拉图说:“人类的结局,无关它物,只有死与向死”。柏拉图告诉我们,人们不可避免的命运就是死亡。

而诗人纪伯伦说:“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

2,现世是虚妄的

基督教文化认为现世是虚妄的,不值得留恋的,我们要把全部的精力和希望寄托到来世,今生行好事,上天国。今生作恶,下地狱。它不仅提醒我们现世的虚妄。同样地,还引导人们关注灵魂,关注死后的世界。从这个层面上看,基督文化并非为现世划上一个休止符而是将现世延长至永恒的另外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地位和身体后,是平等的。在天国,所有人都享有至福。

西方有一副名画,这幅画的核心部分展现的是人的权力和欲望,但在这画的侧下方,却出现了一个骷髅头,很多评论家指出那个变形的骷髅恰恰导向了相反的结论。骷髅就是“人终有一死”的典型象征,它表达着十分明显的意义:“人世是虚妄中的虚妄,一切都是虚妄。”

后来的鉴赏家将画作中的物品视为仅仅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而不是具象的物品,这些物品被视为殖民主义的一部分,换句话说,骷髅作为死亡的象征着早期资本主义人们对权力和欲望迷恋后的无助感。

3,科学代替神学

在中世纪,“人终有一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宗教主题。它实现了基督教将人引离世俗凡事转向永恒灵魂和身后世界的目标。对于灵魂,身后世界,以及上帝的信仰,这些专属灵的事物,后来部分地被对于真理和科学的信仰所替代。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是一样的。因为无论是神学还是科学,其核心在于它们都为人类承诺或努力探寻着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唯一不同的是,前者用上帝来承诺,后者用真理和事实来承诺。

到了近现代,人与其它科学工具被放置在一起。它们都是追寻真理,财富和权力的一部分。人当然会死,但是他们的追求却会被传递下去。教皇和国王分别代表了宗教和世俗的权力。评论家认为这展现了宗教与世俗的冲突,但我们不妨也把它解读为世俗与宗教的结合。它们一同发挥作用来构建早期的社会体制,推动社会的共同进步。“人终有一死”过去曾是宗教的意识形态。然而,在这个时期,这个意识形态的力量开始从宗教流向了世俗,从上帝流向了科学,从天堂流到了烟火味十足的人间。

4,名画——“苏格拉底之死”

在欧洲的启蒙主义时期,比起对于上帝和天堂的信仰,我们可以看到更加明确的对于真理和民主的信仰。这在油画“苏格拉底之死”中被很好的展现了出来。

“苏格拉底之死”是由法国画家雅克·路易斯·大卫于1787年创作的油画。它描绘了处死苏格拉底的故事。作于1787年,先于法国大革命两年,这幅画有着很明显的宣扬革命的目的。它被用作唤起抵抗不公正权力的象征。除了宣传的目的外,它同时也展现了对于人的必死命运以及真理之间的关系的思考,在这里,特指的是个人的生死与国家律法的关系。

望向这幅名画,你会看到,作者将光线聚集在苏格拉底强壮的身体上,形成了画面的一个焦点。光线象征着自上而来的真理和智慧。这表明苏格拉底是充满智慧的。即使在他死之前,他也始终保持理智并随时准备为了自己的信仰而牺牲自己。而作为对比,他身边的门徒则都沉浸在忧伤内。这不仅可以通过他们的表情观察到,也可以通过他们所着的衣服观察到。他穿着蓝色,黄色,和红色的长袍。这些颜色分别代表,忧伤,虚弱和愤怒。而作为对比,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则穿着象征理智的灰色长袍。他们都能保持冷静。柏拉图安静地坐在床脚像是在思索着什么。苏格拉底看起来则对自己的决定十分坚定。事实上,在柏拉图的《斐多篇》里,在苏格拉底被行刑前,他已经长篇大幅地谈论了灵魂的不朽来表明他不怕死亡。

这种不惧死亡的态度在画作里由他向上指的手指进一步展现了出来。这个姿势是从拉斐尔的“雅典学院”里而来的。在雅典学院里,柏拉图也将手指向上指来表明他对于神圣的知识的追求。而面对死亡,大卫笔下的苏格拉底同样用向上指的姿势来表明他的态度。事实上,苏格拉底被处以毒酒赐死时已是七旬老人。大卫不可能不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所以他故意画的使苏格拉底看起来很强壮。画家不是在表明苏格拉底在七十岁时还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而是在表明苏格拉底依然十分有力地坚定着自己的信仰立场。因为苏格拉底将真理视为永恒,而他也不会牺牲自己的信仰来交换生命。因此,苏格拉底,一边宣示着自己的信仰,一边伸出手毫无迟疑地拿起了毒酒。

写在最后的话—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苏格拉底之死”中,对于永恒真理的信仰与对于“人必有一死”的确信被安排在一起来展现一个在中世纪十分常见的主题:“人终有一死”。只不过这一次,宗教含义里的对于永恒灵魂以及身后世界的追寻被替换成了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总的来说,对“人终有一死”的确信实现了一个目的,即通过死亡和一代代的价值传递,将人的现世延长至未来的领域以及承诺人在未来更为平等的地位和更美好的生活。这个“确信”告诉我们,把活着时的生命活出光彩才是最重要的,那样我们就可以勇面死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