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前辈在注释《太极拳论》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时写道:“今同志知其柔化,不知急应之法,恐难与外功对敌。急,快也。缓,慢也。如敌来缓则柔化跟随,此理皆明。如敌来甚速,柔化乌能取哉?则用太极截劲之法,不后不先之理以应敌。何为“截劲”?如行兵埋伏突出截击之。何为“不后不先”?如敌手已发未到之际,我手截入敌膊未直之时,一发即去,此为迎头痛击。动急由急应,此非真传不可。” 这里讲到的“截劲之法”就是杨家太极拳技击的秘传功夫。《太极平准腰顶解》中“合则发放去,不必凌霄箭”的“合”就是此意。如杨澄甫前辈所言,很多练习太极拳的朋友,在技击上,还都停留在想象的阶段,假象着敌人如何快速出拳,自己又怎么快速的接手,柔化,泄掉敌方的力。而,对于技击时“直取中门”的打法反认为是犯了顶、抗之病,不符合太极拳的技击原理。 如果说太极拳技击的基本要素的话,笔者认为,一是六合劲,二就是“截劲之法”。六合劲类似于作战的部队,合与不合,合的程度如何,就代表着部队整体的实力大不大,官兵之间的团结如何,作战之时的配合如何。所以,六合劲是根本。截劲之法,就是打法,军队人数很多,作战勇敢,但怎么打,朝哪里打,如何更巧妙的打。这就是截劲之法了。 截劲,就是我方的劲和对方的劲错开角度,截而击之,连化带打。如果从接触点上讲的话,就类似于一辆汽车快速直行,另一辆汽车从其侧面撞击,就可以用很小的力,对对方造成最大的破坏。但是,在劲点上瞬间角度的变化是非常有学问的。笔者大致总结如下:
以上几种劲,最不好理解的就是合劲了。这也是现在太极拳界争议最大的劲,一般不理解或功夫不到的人,都认为是顶劲。笔者举一个枪术中高级的打法“穿袖枪”来试着解释:假如敌我双方持大枪对持,对方一枪正对我膻中扎来,我方之枪迎着对方的枪扎过去,同时在双枪交会之时,做微小的拧裹,或拦或拿,改变对方枪上的劲,一枪见生死。这种打法旁观者往往胆战心惊,会误以为是自杀式的打法,其实这正是高级的截劲之法的体现。 上面我们讲的几种劲是接触点上的截劲,仅仅是粗略的归纳。如果我们再往深里讲,其实各个接触点的变化,都只是一转而已。也就是每一个变化只是圆球上旋转的角度不同,位移的方向不同而已。因为,太极拳的走劲都是周身的之劲,皆来源于腰腿,所以其中必然有旋转,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另外,也只有在走弧之时其兼顾面才大,变化也越多。正所谓“万变不如一转”。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截劲之法在运用时,远非那么简单。因为,运用之时的变化是非常快的,敌我双方都不会一成不变。以推手而言,双方虽然始终接触,但发力之时瞬间的变化也是多种劲在一起,不可能是孤立的一种。高级的推手、散手看似一搭手把人放出去了,其实都是很多变化的结果。只不过因为变化的巧,幅度小,很难看得清楚罢了。 技击之时就更难了,尤其是持枪或持刀剑技击,最好就是不和对方的兵刃接触,这样外形上就没有了接触点。此时敌我双方的劲都是呈放射形出去的,不管是敌方先动,还是我方先动。我方之劲都要截着敌我双方之间,用肉眼看不见而实际存在的两个物体中线的垂直连接面而走。 此时不仅仅是两只手的劲截着走,步法和身法都是截着劲走,以破坏对方的重心位置,蹩着对方劲,使自己占据最佳发力位置。一旦对方变化。自己马上顺势变化,还是截着劲走,以逸待劳,使敌陷入我方的“乱环”之中。此法就如兵法上讲的,在局部战场上形成以多打少的战略战术。其总的目的就是在避开对方杀伤点的同时,迎头痛击。杨家老拳谱的歌诀:“手脚齐进横竖找,掌中乱环落不空”、“敌人逼近来打我,闪开正中定横中”,皆是此意。 这种功夫需要很多年的练习和实践,才会有所领悟。其中除了一定要有六合劲和多打实战外,传统太极拳还有一个重要的法门就是推手,因为推手相对而言比较还是接触的,其中变化更容易感觉的到,而且,对于敌我双方接触点上内劲的变化,没有经过一定的推手练习,也是很难清晰的判断到的。试想,如果在两臂相接处时,自己都不能“听”出对方的劲的方向、大小、真伪,那么又怎么去“截”呢? 笔者在拜师学艺五六年之后,恩师就常常叮嘱,不管是推手、散手,还是平时练功,都要严记截劲之法。笔者愚钝,好多年都是一接手就什么都找不到了,而且对于截线也是判断不准。如此经过很多年的练习,直到现在才勉强有点滴的收获。由此可见“截劲之法”的难练。 在杨家老谱的《十三字用功诀》、《乱环诀》、《五字诀》所讲的关于技击的功夫,都离不开截劲之法,但都是一笔带过。其原因就是,截劲之法是打法,又是心法,所以很难用文字表达的清楚,笔者功夫浅,在这里也只是做个介绍而已。 选自郭石磊老师《太极拳抉微》 东莞归真太极拳社原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