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如何面对伤害、打开心结

 度麦心理 2018-07-23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如何面对伤害、打开心结

 

 美国有一家农场主,为了方便拴牛,在庄园一棵榆树的树干上箍了一个铁圈。随着榆树的长大,铁圈慢慢地长进了树身里,榆树的表皮留下一道深深的伤痕。有一年,当地发生了一种奇怪的愉树病,方圆几十里开外的榆树全部死亡,唯独那棵箍了铁圈、留下深深伤痕的榆树却存活下来。植物学家对此产生了兴趣,结果发现,正是那个给它带来伤害的铁圈救了它,是它从锈蚀的铁圈里吸收了大量的铁,所以才对真菌产生免疫力。

害怕伤害是人的本能,而自卑情结就来自于对结果的无法承担。但是,上面的小故事却告诉我们:在社会上生存,谁也无法避免伤害;我们唯一能选择的就是如何面对伤害。害怕伤害常常让我们茫然失措,失去更多;而积极面对伤害,我们就能借由痛苦带来的滋养,收获成长、完善自我。

 

 阿德勒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动机在个人行为中的重要作用,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用生活话的语言来解释这句话,就是说:决定最终结果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对事件的态度及处理方式。事件本身是中性的,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一定是我们对待事件的态度,决定了这件事情能够带来的所有结果。

任何事件的发生都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偶然或是必然。同时,不管是偶然发生的事件还是必然发生的事件,事件发生过的事实都是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改变自己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方式,去改变即将发生的相关事件。因为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人,当然更不会有孤立存在的事件。可以说,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前因”,自然也有其“后果”。提醒自己放下已成事实、无法改变的前因,重新估算尚未发生、可以改变的后果,才是正确的选择。如果能够做到以上所说,那你就具备的积极的品质和社会动机。

在中国的历史中,有许多典故充分地印证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塞翁失马”就是最好的例子。假如故事里的“塞翁”不是积极看待自己遇见的每一件事,也许就不会有“塞翁失马”这样的典故了。

 

 作为度麦学苑的专业心理咨询师,面对不同来访者的自卑情结,单纯的理论讲述并不能改变什么。对于身处自卑中的他们来说,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心理能量,让他们意识到自卑背后的积极和正向意义,才是帮助他们打开心结的有效途径。

其实,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两面的,它的背后必定隐藏着相反的一种能量。因此,每个自卑的人,内心深处隐藏着强烈的自信,只是我们不敢释放和使用罢了。如同阿德勒所说,“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要真正地战胜自卑,并不是将之消灭。根据能量守恒法则,自卑是不会被消灭的,它只能通过自身的成长获得转化。所以,真正能帮助来访者战胜自卑的法宝, 是让他们看到自卑的根源,是因为内心有着追求优越的渴望;而自信就隐藏在自卑的背后,悄悄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它、使用它。

 

 阿德勒强调:寻求控制感,力求完美和克服自卑是人类的本能;当我们体验到自卑时,我们便被追求优越的力量所驱动。所以,当我们感受到自卑的时候,你就获得了力量。这份力量就来源于你的内心深处,只要你看到你的自卑,允许并接纳它,你就能够运用这份力量去追求优越。同时,我们要提醒自己:“优越”并非一定是比他人优越,当我们的感觉比从前更好,当我们的满足感比过去更多,我们就具备了足够优越的条件,找到了更加优越的自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