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雾朦胧

 lsqsyzy 2018-07-23

迷雾朦胧

从报纸上得知龙泉湖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已经开放,我们一家开车直奔它去。由于道路不熟悉,几经辗转绕了一个大弯总算找到了。
大门最前端两条巨大的绿植造型的龙相对矗立两侧,木质廊架建造的大门具有民族风格,给人以回归大自然之感,两侧还布设向上的喷水装置,似山林喷泉小溪之景色,对情有独钟绿水青山、秀美园景、青青草坪和高大成林的尚不能完全识别的树木的我,满怀着一览全景的偌大期望直奔园林深处,快门不断地啪啪啪,一张一张藏在了手机里,那个快感很享受。
来到湖边一大片木板亭台,小外孙急切的围着一大片金鱼喂食,吸引着近一尺来长的鱼儿争先恐后抢食,还有很多孩子都围拢过来,久久不肯离去。

  我自己却还想浏览更多的美景,只身一人转到前边,远远地只看见屡屡白雾不断升起,白雾之间裸露着近于白色的石柱山石,随着白雾的升降,石柱时而高时而低,观赏的人群需要走下约两米左右的台阶才能近距离得以仔细观看。原来是人工制出的水雾不断喷出,充盈于白色的石柱山石之间,我看得入迷,又啪啪啪地围着方圆50米左右的难得美景连续拍照,我靠近了仙境一般,望着不断升腾的白雾,心里一个劲的赞叹园林设计者的奇妙构思,他使人不入仙境进仙境,感受天外的幻觉,好像你的身体飘到了万里云端,又好像坠入万丈深谷,就好像我住院时打点滴出现幻觉一样,一会儿飘到茫茫云海,一会儿又像乘瀑布滑向大海,何等奇妙的幻觉终身难忘。难道现在是旧梦重游?山石上生长着青松,宛如黄山松之挺拔巍峨,伴着白雾,好似黄山云海的微景再现。啊!我还在奇妙遐想,白雾之中隐藏的白石柱据说两亿年前形成的,在园林建设时发现保留下来的,原来是“宝石”啊!

拨开朦胧的重雾得见宝藏真容。

  记得在单位分配到新的住房不久,附近一处在建小区内有个森林公园刚刚初建尚未完工,与夫人走进去散步。当时有轻微雾气,可是等我们进入园内不久,雾气变得越来越大,我们正兴欣赏高大的进口树种,猛然感觉到时,雾气已经大到对面不见人了。我们决定回家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出口,虽然有些着急,倒是认为就在家的附近,还用怕吗?园内一棵棵高大的树木似乎也变成低矮的只是粗一些的灌木,不太熟悉的布局加上脚下泥土石块凹凸不平,心中有些着急了。左转右转又回到了原地,走另一条路线同样回到原点,大概是深秋季节可身上也有些汗渍了。好不容易碰见一位园林工人,才知道我们走到了近北门了。按照指引,才慢慢看见了南门。

拨开朦胧的迷雾,看见真实的世界。找对了方向才能达到目标。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毛主席是在讲打仗,其实做任何事情这个道理都一样。毛主席的这段话一直是我心中的明灯,我从学习到后来不断领悟,受益匪浅。从上学的学习,到工作后的管理工作;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到人生中各种经历,无不一遵循之道理。

无论各种情况发生时,给人感觉总是像迷雾一样找不到头绪,但只要拨丝抽茧,一条一条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理清相互关系,就能找出一条主脉,再根据发生的时间有序穿插进行,一定会如鱼得水。

拨开朦胧的迷雾,发现了宝藏。

e

拨开朦胧的迷雾,可以发现宝藏;
拨开朦胧的迷雾,可以发现目标;
拨开朦胧的迷雾,可以发现快乐;
拨开朦胧的迷雾,可以发现安慰;
拨开朦胧的迷雾,可以发现真谛;

拨开朦胧的迷雾,可以发现真情。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南宋·陆游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赏析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山重水复不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拨开山水之间朦胧之状的迷雾,发现了亲情。


  朦胧之中,蕴含着神奇。朦胧会吸引驱使你去探索,去发现真实的世界。探究朦胧的过程,是微妙的,是充满魔力的。人类在一个个朦胧之中不断发现未知世界,不断拓展认知领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