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人志士篇 1 老子
仲尼谦拜几修辞, 大道无形千古师。 绝世《道德》囊寰宇, 修身报国齐家时。 【注】老子(前580?-前500?)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主要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史官。孔子曾向其问礼,后退隐,著《道德经》(即《老子》);《老子》书是否为其所著,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大体反映其思想。即以“道”为核心,说明宇宙本质、构成、生灭、变化,提出“道生万物”、“有生于无”,认为道无状无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道法自然”,有本质、规律的含义,提出“反者道之动”,认识到事物的对立与统一及转化与运动,但忽视转化的条件和运动的发展上升特征。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进取;主张直觉冥想,绝圣弃智;抨击时政,主张无为而治,知足不争;反对战争,认为战乱之源在于人为与物欲;要求回归自然,主张“小国寡民”、“结绳而用”。又有“见素抱朴”、“大音希声”等伦理、美学观点。学说影响深远,为后世各派吸收、阐发。道教奉之为教主,封建统治者曾封之“太上玄元皇帝”称号。 孔子
武帝独儒术,诗书论杏坛。 麒麟岂可贵,陈蔡冷眼看。 仁礼与忠恕,国昌家业安。 哲言昭日月,千古尊圣贤。 【注】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没有得重用。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尚书》《春秋》等,教授门徒。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教导人们奉行 “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倡明“天人合一”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主张国家要 “富之教之”的德政。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他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墨子
行迹神州播爱种,高徒四海尽仁心。 如狼强楚窥弱宋,旦夕危城悯忧民。 虎口舍身明大义,演兵九阵胜征尘。 救民水火三墨子,兼爱非攻益世人。 【注】墨子(前468年~前376),名翟,鲁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精通手工技艺,曾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墨子一生广收弟子,宣传自己的学说,反对兼并战争。公元前440年前后, 楚国准备攻打宋国,请鲁班制造攻城的云梯等器械。墨子排大弟子禽滑厘带领三百名弟子,帮助宋国守城;他到楚的国都。说服楚王停止攻宋,楚王不许。鲁班演习各种攻守战阵,与公输盘以“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并言明弟子坚守宋城,晓明利害。楚王答应不再攻宋,宋城之危即解。墨家宣扬仁政,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反对儒家“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观点。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有《墨子》一书传世。
(资料整理、图片来源百度及网络等) 燕赵书痴王玉良书于墨香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