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世则致其身,出世则安其贫

 昵称33542116 2018-07-24

《孟子·离娄章句下》之十一





禹、稷都是尧舜时期的官员,大禹治水,让泛滥于大地的洪水可以沿着固定的河道流入大海,然后人民才能“得平土而居之”,稷是掌管农业之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禹稷都生活于尧舜治下的升平之世,有机会把自己的才能用于造福人民,而且不辞辛劳,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称赞他们为贤人。颜回是孔子的弟子,生活于春秋乱世,要出仕就只能为暴君贪官做事,所以甘愿过一种穷困清贫的生活,一般人都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是痛苦的,而颜回却能安贫乐道,孔子在诸多弟子中独推重颜回这个看起来没有什么成就的弟子,认为只有颜回和自己可以做到“有道则现,无道则隐”。

禹稷生活于平世,积极有为,也做出了非常大的功绩,颜回当乱世,安贫乐道,甘于清贫,孟子认为如果禹稷和颜回易地而处也会做出和对方一样的选择,即颜回如果生活于平世,也会积极有为,事君而致其身,而如果禹稷生活于春秋乱世,也会甘于清贫的生活,是否确实如此,历史无法假设,我们只能说只有圣贤能够知圣贤之心,孟子认为禹、稷、颜回同道,实际上也是认为自己和他们是同道者,也会象他们那样“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所以这里的同道,更类似于说有相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有相同的三观,所以看待世界和对待世界的方式是一样的,遭遇到相同的世事,就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最后所引用的例子,似乎是以日常普通人可理解的行为来说明为什么禹稷和颜回是同道的,比如我们看到:自己家里有人打架的时候,自己就会顾不上束发带帽,披头散发也赶快过去把他们给拉开;但如果是其他人家里有打斗的,也披头散发的赶快去劝架,就让人感觉很奇怪了,即使在家不出门也是正常的。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是基于同样的心理,并不是说你这两种情况下的处理问题的原则发生了什么变化。以此来说明,圣贤的心是相同的,但针对不同的背景,即使面临相同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处置方式,所以禹稷为当时的天下人奔波劳累是圣贤,颜子居陋巷,安贫乐道也是圣贤。

匡章这个人,从孟子后面所描述的情景看,应该是和父亲之间发生了矛盾,被父亲赶出了家门,结果自己在外面干脆就也不结婚成家了,成了一个老光棍,如果从“不在父母跟前尽孝”以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角度,这肯定是一个不孝之人,这样的人,即使在现代的社会,估计也会被乡邻指指点点,认为是一个脾气古怪的人,所以可能大家都会远离他,甚至孤立他,但孟子却对这样的一个人多有交往,而且对待这个人还非常尊敬,非常有礼貌,所以弟子会感到很奇怪,你一直提倡尽孝道,为什么对这样一个不孝的人,还这么礼貌待之呢?

孟子的解释,概括而言,就是说造成这样的状况不是匡章的错,因为一般认为的不孝的人的情况,匡章一样也不沾,他只是由于没有处理好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被父亲赶了出来,因为不能尽孝,自己很自责,所以连老婆孩子也不要了,也就是说,匡章从心里上还是一个孝子的心,只是面对这样的局面没有找到一个更圆满的解决办法。所以集注认为,这主要体现的是圣贤的至公至仁之心,“于众所恶而必察焉”,并不是说赞同匡章的做法,只是能够看到匡章做出这样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特哀其志而不与之绝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