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37

 知足有常乐 2018-07-24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97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注解:

此条讲的是半表半里少阳病的发病机制(原文第37条已经详细讲过了,可参看)

脾胃弱了津液虚了,“血弱气尽”,不能祛邪外出,于是腠理开了,邪气进来了。正气与邪气相搏,互不能胜,在半表半里的位置僵持住了,便结在了胁下,其实是胸胁里面的三焦区域,于是胸胁苦满。正邪交争,正胜邪退,病往表往阳走则发热;正退邪胜,病往里往阴走则怕冷,于是“往来寒热”,且“休作有时”,发作和停止有定时。

脾胃弱,自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脏为阴为收敛,腑为阳为传输,一静一动一阴一阳,其功能是相连的。少阳病为痞塞不通,脏腑运行自然也不顺畅,邪气上不能出表则为邪高,下不能通则会痛,此谓“邪高痛下”。胃为脾之腑,胃不降因此会呕。

以上为柴胡四证之原理。服了小柴胡汤如果很渴,说明兼有阳明病,此阳明为肺胃区域有热,条文中说“以法治之”,可以用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小柴胡加生石膏汤这个方子用途很广泛,证属少阳的诸如高热,腮胸肿大,淋巴肿大,大脖子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乳腺增生类疾病,用之有奇效,急性的往往几剂而愈。为什么呢?因为病发于上多为阳证,生石膏不仅寒降,且辛凉而散上焦之热结。

原文:

98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注解:

这一段出现一些后面才有的内容,行文也有些乱,疑有错简。

病了六七日,“脉迟浮弱”,脉浮说明病还在表;脉迟弱,并不紧数,说明邪气已经在退。“恶风寒”,说明津液还虚;“手足温”,说明津液已经在慢慢恢复,手足已经开始热了。这时候已经快好了,医生却“二三下之”,反复的用下药,于是又伤了胃气,“不能食”了;“胁下满痛”,说明病在半表半里;“面目及身黄”,有黄疸,结合后面“颈项强,小便难”这样的津虚证来看,应该属于阴黄,就是陷入阴证的黄疸。

黄疸是因为脾胃运化不力,三焦水道不通,津液郁在肌肉里,郁而生热所致。只要小便利了,黄疸就会好。同时津血虚少陷入阴证,那就是寒热夹杂,属于六经之厥阴病的范畴。按这个情况,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茵陈合适,却给了小柴胡汤,服药后必定会“下重”。何为下重?就是很想排便,肛门坠胀,却排不出来。这种下重的局面是肠道有热,脾胃却虚寒,推动力不够引起的,与黄疸的原理类似。小柴胡汤还是以清热为主,所以并没有解决阴证的问题。

黄疸,厥阴病,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后面的内容,这里就先不作解释。

“本渴饮水而呕”,如果渴欲饮水而呕逆,这是前面学过的五苓散方证,柴胡汤自然也不合用。

后面忽然来一句“食谷者哕”,很突兀,又没有下文了,疑为错简。

原文:

99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注解:

这一条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小柴胡汤的医案。

“身热”有表证。

“恶风”,“颈项强”,表证兼津液虚。

“胁下满”,柴胡四证之一,四证具其一便可以确定是少阳病。

“手足温而渴”,偏向于热的方面,那就是典型的少阳证了,处小柴胡汤。

这里有太阳病,也有少阳病,为什么只用小柴胡汤呢?临证上不管是三阳并病还是二阳并病,只要有少阳病就要以少阳病为主来治。原因有二:

第一,半表半里是中间区域,是表里的枢纽,半表半里不通,里外皆不得通;

第二,半表半里证的实质是脾胃弱,所以柴胡类方药都是以建中为主的,脾胃功能恢复了,无论哪个区域的病就都可以得到解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