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叔闲谭 ▏成都版图之“东穷北乱,南富西贵”?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城市大了,走起来就会很累,就会怀念过去的那个小城(图lost7)

歌曲:你像从前一样(李健)

成都版图之“东穷北乱,南富西贵”?

曾经的成都很小,相对现在的成都,就小得简直不能比。

可再小的城市也分东南西北,也就有了习惯上称呼的东南西北城。

早先的成都几乎没有什么工业,也就没有产业工人群体,直到铁路修到成都。

最早是成渝铁路开通,然后再是宝成铁路通车。

有了铁路就会有火车站,成都的火车站就在成都的北城,那时就叫成都火车站。

一时间,管理铁路的成都铁路局,修建铁路的铁二局,设计铁路的第二设计院以及有关铁路的大大小小的单位都集中在这一片,北门就显得很耀武扬威。

那时的成都地图还不大,铁路一进来,从北到西就把成都占了一半,于是就有了“铁半城”的说法。

铁半城虽然还是在成都市的地盘上,但是人家是属于半军事化的“铁路特区”统管的,况且“铁worker”待遇什么的要比成都本土人民高了许多,就牛皮哄哄的了不得。

五十年代末,新建的成片楼房宿舍片区就矗立在人民北路至铁路新村一线,远远地望去红红的一片,虽偶尔间杂几栋青灰色的房子,却也是如此的好看。

就让住在城里的成都人十分羡慕。

这个时期,成都北城无疑是成都这座城市最引人瞩目的地区。

时间进入六十年代,国家工业布局落定,国防、电子重点放在了成都的东城一带,这下子改轮到东门又不得了。

似乎是一夜间,东郊就密集了大量保密“信箱“,而且还不许歪果仁进来。

顿成工业高地的东城,简直牛B得不得了,也就相当于今天的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

那些趾高气扬的东郊工人老大哥走在东城的地面上,那感觉是特别有劲、特别自豪,找对象都不用非半点心思,那些成都女娃子是会主动扑起扑起的来到老大哥们的怀抱。

当年的东郊老大哥提劲得很啊,完全是骄傲的东城!

一直到八十年代初,整个成都就是北门、东门“风景这边独好”,而西门、南门还是“这里黎明静悄悄”。

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原有的体制被打破,进入市场化了,成都这座城市的重心也随之发生了偏移。

北门以荷花池为代表的繁荣突兀而来,同时也改变了原有的体制格调,而东城则完全失去了竞争优势和创新活力,于是曾经牛B得不得了的两个片区逐渐的沉寂了。

这就是大家所说的“东穷”、“北乱”时期。

就是这个时期,经济搞活了,下海一时间成了最时尚,很多人的腰包都鼓起了,手中有权的那些人也很方便的换了些钱塞进自己的荷包里头。

大概是杜甫曾在草堂住过的缘故,或许是找了风水大师看了风水,反正那些有权又有钱的大官人就想来这里沾点文化气气。

于是就纷纷把家安在了景色不错的浣花溪一带,包括那些后来倒霉或没倒霉的。

于是就有了“西贵”一说。

再后来,成都蓬勃发展了,原有的老城区已经容纳不下有”鲲鹏之志“大鸟成都,时代要求成都必须发展新城区,就制定了向南发展的战略。

为什么会选择南门呢,因为这边既无工厂又无民居,全是寂静的田野。

一张白纸好画画,也容易出政绩。

当然还有个说法,说是站在天府广场的毛老人家挥手的方向就是南面,天天雀到的也是南面,所以当然就要向南发展。

于是,膨胀的城市就像决了口的洪水似的,哗啦啦的向南流动着,人民南路一路也向南、向南、一路向南!

回想起当初南延线刚建成不久的那些农家乐,如“南草坪”、“雍雅山房”等早就被赶得远远地,现在都不晓得跑哪去了。

如今的南门已经是洋盘加高大上,这里的房子已经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得到的了,是需要“高新”身份的。

成都市区在向南摊大饼的过程中,上演了无数的财富故事,也就是人们说的“南富”。

这个时期,成都形成了一个格局,就是“东穷北乱,南富西贵”。

也有人进一步解读为,天府广场的毛大爷向东看,下岗工人在要饭;毛大爷向北看,街上好多抢劫犯;毛大爷向南看,资本主义在泛滥;毛大爷向西看,贪官污吏一大片。

此种说法一个时期在民间相当盛行。

西贵南富之后,被冷落的东城老大哥心头开始不了然啦,老子们当年累死累活做贡献,改革了,凭啥子你几爷子吃香的喝辣的,让我们清汤寡水?

经过多次的争取争论,最终,把城市发展的定位又加上了个“东”,成了向东、向南发展。

东城于是就开始了漫长的“东调”,就是用东城各国企的土地增殖将企业各自搬离东城,这叫”腾笼换鸟“。

好在久等必有一禅,东城这只老鸟如今终于等到长出了新翅膀,企业获得再次发展的机会。

如今,东郊一带已经完全旧貌换新颜,商气、人气渐旺,颇有东升之气象。

而当时有些冷清的西城看到东城渐渐甩掉东穷的帽子,越来成气候了,就也坐不住了,说,你南面搞了个国家级的高新区,那我也搞个高新西区,也弄成个国家级的。

西城本来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就是比较早的,所以搞起来也很快,气势很快就又压过还在缓慢东调的东城。

此时,北城却不紧不慢,依然沿着原先依托铁半城的优势走着贸易、物流的道路。

而腾飞的南城却一路不停的向南狂奔着,逐渐形成了做生意到北门,居家过日子在南门的形势,并越演越烈。

那时就有“城北的铺子,城南的房子”的说法。

在城市建设上,一度出现了出了北城的二环似乎就到了农村,而出了南城的三环很远了依然感觉还是在城里的这种感觉。

现在更是夸张,除了绕城已然还在城里。

后来又过了几年,北城以远的当官的来开会,又多次的争论争取,最终给了一个成都市向南、东、北三个方向发展,控制向西发展的说法。

呵呵,说是控制向西发展,如今西城早就与温江、郫县连成了一片。

但是说法归说法,当时的现实格局已基本形成,甚至普通老百姓的印象里,成都也依然是南富西贵。

这个时期的北城,地位基本上并没有因为这次官方措辞上的改变而有根本性的改变,北城依然还是那个灰头土脸的北城。

再后来,为了让各个方向的城民们都能一起高兴,官方策划出一个口号:说是“财富城北、中产城东、人文城西、国际城南”。

老百姓仔细研究了之后,觉得有点麻咣咣,就私底下自己总结了一个口号:“文物城西、尤物城南、货物城北、废物城东”。

一直以来,感觉北城就没什么大的动静,这主要是占据这一带的铁老大比较死皮。

看着东、南、西的活跃,北城犹如换了半身不遂似的。

最先活动身躯的是铁二局,这也许与工程部门走南闯北有关,脑子比坐办公室的成铁局要活络多了。

此时沙湾率先在铁路片区呈现了新城市面貌。

北城虽然从当初的最牛的铁半城没落成最失败者、最落后者但北城在暗中较劲的力量却又是非常巨大的。

“商贸向外,居住向内”战略实施的一系列项目又几乎都是大手笔。

民间又有一说,躺下去有多久,站起来就有多快,北城的爆发力同样不可小嘘。

终于,突然有一天金牛万达商圈就矗立在了人民北路与一环路相交的路口。

每当夜幕降临,迷幻的灯光闪烁出与南门一样的光芒,冲淡了浓厚的城北夜色。

稳重的成都铁路局片区如今也开始了新一轮建设,相信不久城北将会呈现出让人瞩目的变化。

看看现在而今眼目下的成都之东南西北,城区的概念已经被县改区迅速融化,出城已经是个需要花费时间的事情。

成都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也就在这彼此不断的较量比赛中,共同用钢筋混泥土不断地碾压着古老街巷、碾压着肥沃地良田,向四周、向空中不断地发展着、壮大着。

这就是成都发展的驱动力,相信我成都还会发展得越来越强大。

比如,天府新区就用跨界的无量手法,可以随意囊括周边的任何县市的行政区域,而不必细分你我。

新建一个天府国际新机场,顺便就把简阳也镐刨进了成都,我大成都扩张起来就是这么威武。

成都早就不再是当年羞涩的那个农妇小城,已然成为傲立西部的都市贵妇,一个国际级别的大都市!

祝福成都,一切安好!

下篇再见。


平叔闲谭

听平叔摆龙门阵

微信:psxt9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