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族谱部分名词详解

 秦王888 2018-07-25
什么是家谱

        什么是家谱: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家谱、族谱的雏形。

  谱牒源于何时?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司马迁说的《谱牒》、《牒记》,都是周以后的东西,周代的《世本》,曾对司马迁创作纪传体通史有过参考作用,学术界公认为为中国家谱的开山之祖。战国时代的《春秋公子血脉谱》,启我国家族史籍以"谱"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于"奠系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系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贵贱的亲疏。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礼崩乐坏",趋于瓦解。到了汉高祖刘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至东汉时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势力极度膨胀,选用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家",官之任用,"不考人才行业,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选举,必稽谱牒","家之婚姻,必由谱系",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依据。与之适应的是修家谱之风极为盛行,国家设谱局,置谱官,"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同时,伪造世系门第的造假现象应运而生,由"尚官""尚姓"至于"尚诈"。唐朝初年,修谱继续为官府垄断。为了打击旧有的门阀势力,抬高李氏皇族社会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组织力量编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为等级高下",旧有门阀势力受到重大打击。五代以后,"取士不问家世",庶族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出仕;"婚姻不问门阀",新兴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会上获得了应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谱编纂方式由过去主要是官府修谱发展成私家修谱。家谱功能上也由过去主要是出仕、联姻的政治功能转变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会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谱之风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谱、族谱绝大多数是清代以后撰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谱被认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荡涤之列,民间的修谱活动几于绝迹。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治环境的日渐宽松,政府采取的是一种不支持、不制止的宽容态度,纂修家谱过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动"又"沉渣泛起"、"死灰复燃"。社会各界对新修家谱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
家谱的内容: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传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明代中後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以下摘录了一套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後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单姓等,姓氏变得更?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了?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後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於“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的意义,也是後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於郡号名或?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於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於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於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後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当地有名望家族後,以该地的郡号作?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郡望”。

  因?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有别於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人风范。
三、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於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後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他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重要的。

【考】①老。②父亲。后只称亡父曰考。《礼·曲礼》:"生曰父……死曰考。"

【妣】①祖母或祖母辈以上的女性祖先。②母亲。《尔雅·释亲》:"父为考,母为妣。"后来只用于亡母。《礼·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谥号、谥】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以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的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右方,称穆;用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远近。《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后来泛指家族的辈分。晋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长沙公于余同族,祖同出大司马,昭穆既远,以为路人。"

【出嗣、嗣】嗣即继承,接续。出嗣: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把自己的儿子给没有儿子的亲属作过继子。

族谱部分名词详解

【承祧】承奉祖庙的祭祀。后亦称嗣子为承祧子。祧:古代称远祖的庙。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承继先代,称承祧。

【双承】继承两支的祭祀。

【嗣子、嗣孙】无子者以同辈兄弟之子过继为后人,称"嗣子"。过继孙辈的,称"嗣孙"。

【乏嗣】缺乏承继人。

【止】一般指已婚无后代(儿子)即去世。

【殇】早夭。《礼记》注:"生未三月不为殇,七岁以下为无服之殇,八岁至十一岁为下殇,十一至十五岁为中殇,十六至十九岁为上殇,若二十岁以上则如常书,非殇也!"

【早卒】早年去世。20岁以上死亡者书"卒"或"早卒"。

【螟蛉子】养子

【流寓】寄居他乡。

【适辽】至辽宁,泛指到我国东北地区。

【配】元配。初娶的妻子,也称"嫡妻"。继配。元配亡故后,继娶之妻。

【嫡、庶】"嫡"与"庶"相对,"嫡"在封建宗法制度中指正妻;"庶"指妾,又称副室、偏房。

族谱部分名词详解

【守节】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在丈夫死后,立志不嫁,直到老死就是守节的行为,这样的妇女称为"节妇"。

【改志】离婚。

【契】古代把合同、总账、案卷、具结都称作契,后单称买卖的文卷为契。

【契约】双方或多方同意订立的条款、文书。

【处士】古时称德才兼备而不为官的人士。

【伯仲叔季】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封赠】封建时代施恩臣下,实行封赠之制。即将文武官员的官爵、有关名号授予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及本人妻室的制度。存者称"封",殁者称"赠"。一品高官可封赠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连同妻室共四代。以下有两代、一代,品位低流官只封赠妻室而不追及上代。

【诰命】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授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与"敕命"之分。五品(含五品)以上授诰命,而针对官员本身的叫"诰授",针对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时,存者叫"诰封",殁者叫"诰赠";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授"、"敕封"、"敕赠"。

【例授】循例授官。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授予本人者为"例授";因推恩而授给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为"例封",其殁者为"例赠"。

【貤封】清制,官员以自身所受的封爵名号呈请朝廷移授给亲族尊长(远祖、伯叔或外祖父母等)称为"貤封"、"貤赠"。

族谱部分名词详解

【议叙】清制,吏部考核官吏后,对成绩优良者加级或纪录,以示奖励,称"议叙"。功多者加倍议赐奖励称"优叙"。又由保举而任用的官员亦称"议叙",如议叙知县等。

【承荫】明清时,凭借上代的余荫而授的官职叫承荫。

【行】在自己所在辈分中排名,后接数字。

============================

首先是【早卒】。

《后汉书·荀悦传》:俭【早卒】,悦年十二,能说《春秋》,家贫无书,每之人间,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性沈静,美姿容,尤好著述。灵帝时阉官用权,士多退身穷处,悦乃托疾隐居,时人莫之识,唯从弟彧特称敬焉。初辟镇东将军曹操府,迁黄门侍郎。献帝颇好文学,悦与彧及少府孔融侍讲禁中,旦夕谈论。累迁秘书监、侍中。时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五篇。其所论辩,通见政体,既成而奏之。
(荀俭“早卒”时他儿子已经十二岁。)

荀彧传:子恽,嗣侯,官至虎贲中郎将。初,文帝与平原侯植并有拟论,文帝曲礼事彧。及彧卒,恽又与植善,而与夏侯尚不穆,文帝深恨恽。恽【早卒】,子甝、霬。以外甥故犹宠待。恽弟俣,御史中丞,俣弟诜,大将军从事中郎,皆知名,【早卒】。
(这悲催的一家。。。)

袁焕传裴注:袁氏世纪曰:涣有四子,侃、、奥、准。侃字公然,论议清当,柔而不犯,善与人交。在废兴之间,人之所趣务者,常谦退不为也。时人以是称之。历位黄门选部郎,号为清平。稍迁至尚书,【早卒】。

郭嘉传:先是时,颍川戏志才,筹画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

世说新语:恒子玠,字叔宝,有盛名,为太子洗马,【早卒】。《晋书·卫瓘传》:恒二子璪、玠。璪字仲宝,袭瓘爵。玠字叔宝,年五岁,风神秀异。瓘曰:“此儿有异于众,顾吾年老,不见其长成耳。”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玠妻父乐广,有海内重名,议者以为妇公冰清,女婿玉润。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
(卫阶二十七岁。)
雍为相十九年,年七十六,赤乌六年卒。初疾微时,权令医赵泉视之,拜其少子济为骑都尉。雍闻,悲曰:“泉善别死生,吾必不起,故上欲及吾目见济拜也。”权素服临吊,谥曰肃侯。长子邵【早卒】,次子裕有笃疾,少子济嗣,无后,绝。
(顾邵去世时三十二岁。)
初,纮同郡秦松字文表,陈端字子正,并与纮见待於孙策,参与谋谟。各早卒。
(秦松在赤壁之战时仍在世,去世时必然超过三十岁了。)
滕胤字承嗣,北海剧人也。伯父耽,父胄,与刘繇州里通家,以世扰乱,渡江依繇。孙权为车骑将军,拜耽右司马,以宽厚称,【早卒】,无嗣。
(刘繇渡江到孙权为车骑将军历经十五年,此人去世时估计也超过三十岁了。)
综上,“早卒”一般是在三十岁左右。没有明确记载的,也一般都有儿子、有不小的官职,年龄不会太小。

比“早卒”更早的是“早夭”。
根据汉典:早夭指未成年而死。《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穆后 及 大子寿 早夭即世。” 清 戴名世 《曲阜县圣庙塑像议》:“因 颜子 早夭而为白晳瘦削之形。” 章炳麟 《文学说例》:“ 楚国 以早夭之君为'敖’,如 若敖 、 郏敖 、 訾敖 是也。”
所以早夭严格来说应该是二十岁以下,但也有指二十岁左右的。
刘理传:建兴八年,改封理为安平王。延熙七年卒,谥曰悼王。子哀王胤嗣,【十九年卒】。子殇王承嗣,【二十年卒】。景耀四年诏曰:“安平王,先帝所命。【三世早夭】,国嗣颓绝,朕用伤悼。其以武邑侯辑袭王位。”
(刘理不知道哪一年出生的,但是他死于244年,而刘备死于223年,所以他去世时必然超过二十岁了。)
其他一些例子:
张飞传:长子苞,早夭。
朱治传:纪弟纬、万岁,皆早夭。
陆逊传:长子延早夭,次子抗袭爵。
还有一个反例:
◎《会稽典录》曰:谢渊字休德,少修德操,躬秉耒耜,既无戚容,又不易虑,由是知名。举孝廉,稍迁至建武将军,虽在戎旅,犹垂意人物。骆统子名秀,被门庭之谤,众论狐疑,莫能证明。渊闻之叹息曰:“【公绪早夭】,同盟所哀。闻其子志行明辨,而被暗昧之谤,望诸夫子烈然高断,而各怀迟疑,非所望也。”秀卒见明,无复瑕玷,终为显士,渊之力也。
骆统去世时已经过超过三十岁了,但是还是能用“早夭”。
综上,一般“早夭”的人,都是没有儿子,或者还没有做官的。可见“早夭”比“早卒”,猜测为二十岁左右。
所以周循“早卒”可能是三十岁左右,所以周循有可能是周瑜十五岁生的么?

 族谱里面,常见“世系”“嗣子”“邑庠生”“太学生”“楚南”“江右”“湘右”“价接”“登仕郎”等等名词,这些都是读老谱所必须搞清楚的名词,下面是一些常见名词的解释,供参考:

        家谱:家乃共同生活眷属的固定场所,谱是根据事物的类型或系统编成的表、书或画成的图。家谱即为明血统,防乱宗,记载家族与世系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等内容方面的书。
        家族:有血缘关系的族人所形成的家庭组织。 
世系:也叫派系。是家族世代相承的系统,用图表形式反映这种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便叫世(派)系图或世(派)系表。
        祖籍:祖宗的出生地。祖宗指一个家族的前辈,多指较早的。 
        族训:俗称家教,是登载于《族谱》的训导内容,包括修身、齐家、守法等方面,教导众宗亲做人行事的道理。 
        族规:就是登载于《族谱》约束族人言行的规则,违犯了本族内即可以处罚,俗称家法。 
        祠堂:又称家庙,是同一支人祭祀祖先的地方。
        昭穆:俗称字辈、排行、辈份表、班行诗,记载族人辈份排行,区分同一血缘关系宗亲之间的世代关系。
        嗣子:抱养子。一般血缘谱只收录有本支血统的抱养子,不收从异姓或非本支同姓人家抱养的子孙。
        邑庠生:即秀才。邑指本地行政区划,长邑,即长沙,益邑,即益阳,宁邑即宁乡。邑庠即本县县学。
        生员:明清两代称通过最低一级考试得以在府、县学读书的人。生员有应乡试的资格。
        秀才:明、清两代对生员的统称,分文武两类。
        太学生:我国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叫太学,又称国子监。在太学读书的人称监生,也称太学生。其中由府、州、县学推荐到国子监学习的人称贡生。明清两代也可以向公家捐纳一定数量的粮食或钱获取监生资格和称号,不一定都前往北京读书。太学生(贡生、监生)有资格考举人。
        举人: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乡试,中者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叫亚元。
        进士:科举时代称进京赶考在最后殿试中考取的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楚南:即湖南湖北与湖南古属楚国。
        江右:赣江之右(西)岸,即今江西。  
        登仕郎:进入了仕途的人,即做官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