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人文美学|物品过剩审美缺乏的年代,艺术家应怎么做?

 啲咁细粒 2018-07-27

经济让城市强大,而文化让城市伟大。


在钢筋混凝土的都市里,寻一个简洁时尚且不失独特品味的生活空间已不难,且围绕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消费产品都在无限接近“人”的要求和舒适度。但这些似乎仍未能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人文”一词源自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倡导注重人文的发展,用教化推广于天下。而在世界著名城市的发展中,放在城市发展首位的就是“人”的发展,对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高度关注。如:纽约、巴黎以及法兰克福等人文城市都有着巨大的文化流通量。



又如伦敦不仅是文学城市和戏剧城市,更是大学城市;巴黎不仅是服饰城市,又是文学城市;维也纳作为一座音乐城市,更是一座具有历史文化的城市。

 


在中国古代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可以和宋朝比民富、民乐。宋人在精神上的满足不是现代人能比的,且宋代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审美理想、审美形态、审美话语、审美精神。在宋人眼里一座山是美的,一条河是美的,甚至是一截枯木,一片残雪,一只昆虫,他们都能感受到它的美。

 

但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物品过剩但审美缺乏的年代。



故而第23届秋季广州艺博会将继续开设广州城市主题馆——花城馆,一次又一次的举办,就是为了呼吁大家关注广州的城市人文美学。每一场广州艺博会虽然只有短短的4天,但是需要迎接的观众都会超过20万,如此集中且庞大的人流量,正是普及城市人文美学的最佳时机,通过花城馆将展览与城市进行更多的文化互动,即提供审美教育的功能,也提供生活方式和兴趣的需求。



正如威尼斯双年展艺术总监拉夫·鲁戈夫说过的,“艺术能提供一些教会人们如何在‘有趣’的时代中生活和思考的指导”,“艺术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工具’,使我们找到一种更细致入微的思维方式,并且掌握同时拥有不同视角的能力。”

 


对于大众来说,城市的人文美学不该只是一座座高殿堂,而是能感知生活的引导,像宋人一样,在平凡的生活里也能感知到一枯木一残雪的美。当然,这是属于宋代的,那我们当下所在的花城应该是怎样的呢?



作为这座城市的艺术家们,应该如何关照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住宅文化甚至生命形态的诉求与思考?


花城馆的开设正是希望能带着时代的温度体察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趣味和悄悄变化的幸福观,实现城市的人文关怀与情感回归,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对未来“人文之城”充满憧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