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川沙民间传说

 国民一员 2018-07-28

魂魄安身积骨塔


新浜村,位于川沙城正南约七八公里处,在南汇未并入浦东新区前,是为川沙新镇的南大门,现属川沙新镇六团社区。在村域南部毗邻周祝(周浦——祝桥)公路14号桥(新浜桥)北侧30米处,原矗立有一座古塔,当地人称其为积骨塔。



据《二区五团乡志》卷三“建设”载:“十年,海潮灾。十一年,旱,岁歉。十二年,饥,尸横遍野。监生张承义建积骨塔。借此可以看出,清雍正十年至十二年(1732年——1734年),在现祝桥(明清时称五团)一带连续发生海溢、歉收、饥荒大灾,导致大量难民死亡。监生(国子监生)张承义专门建塔,用以收殓无主尸骨。

而在当地民间流传颇广的说法是,清雍正十年,东海发大水泛滥成灾,人畜淹死无数,浮尸漂满了河面。当时,一位在奉贤做盐官的张姓邑人急急匆匆连夜上船往家赶,以尽早探视家人。可行驶至一半路程时,船就像扎了根一样,无论怎么用力摇橹划桨,却始终不能前行。张姓邑人一想一定是因灾而亡的孤魂野鬼拦住了去路。心急如焚的盐官当即站在船头大声许诺:“各位父老乡亲,你们受苦了,请你们放我一条路,日后我一定为你们建造安身之所,让你们的魂灵免受颠沛流离之苦。”话毕,船即可前行。此后,张姓邑人信守承诺,捐资建造了一座六层(每层约1.2米)、六角形的砖塔,并派人清理了近千具尸骨存入塔内。由此,其遂得积骨塔之名。这在当时,与铺路架桥修庙一样,无疑也是一种积德行善之举。



可惜,积骨塔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若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塔起算,积骨塔前后存世233年。



佘山余脉西水关


在川沙城内三灶浜路南侧,原有一条东西横贯全城、连接东西护城壕的三灶港(),在明朝中后期川沙沿海盐业衰落前,是为引卤入灶的灶门港和历史古河道,在川沙人至今仍充满美好遐想的川沙八景中的“白漾观鱼”和“层桥夕照”,即为三灶浜上的美丽景致。自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三灶浜陆续被逐段填没或建成防空洞。

在三灶浜西端邻西城壕处,旧时被称为西水关,相应的此处原有的一座跨越三灶浜的木桥取名西水关桥。



道光《川沙抚民厅志》转载上海王延瑚《苏松山水考》云:“川沙西水关外有大石一块,系松郡诸山之余气,直达宝山吴淞口而止,今在水关口城壕内。”其所及“松郡诸山”即指今日的松江佘山。与此相对应、更为离奇的是在光绪《川沙厅志》“乘卷十四”中的记载:相传,在川沙城隍庙后三灶浜有一船妇,在一清晨忽见水中渐渐升起了一块巨石,惊慌中的船妇急将身边能拿到手的杂物使劲向大石扔去,而后大石缓缓下沉,最终隐没于水中。



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原川沙县体委曾利用三灶浜西段河道辟建简易游泳池,期间在清理河床并浇注水泥泳池时并未发现有巨石存在,加上川沙在历史上未发生过大的地质运动,不存在有将巨石深入地下的可能,再之,在上海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也从未发现像苏松山水考》所说的那样有绵延百公里的佘山余脉的存在。

虽然苏松山水考》和光绪《川沙厅志》两者记载的巨石所在地相近,但西水关三灶浜巨石显然缺乏实证,故坊间更多地倾向于其纯属讹误、讹传。





川沙古城墙的城砖何处而来?

众所周知,川沙古城墙是本地最负盛名的名胜遗迹,由世居川沙的明朝太学士、著名抗倭英雄乔镗领命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修筑而成。据记载,老城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东为镇海门,南为迎瑞门,西为太平门,北为拱极门,各设有吊桥一座,外侧城壕宽12丈,深1.5丈。城墙上有瓮城4座,城楼372垛,炮台12座,雄踞一方,蔚为壮观。

而对于城墙所用城砖的来源,在川沙民间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开挖城濠挖出的土方除了用于筑城堆土外,另有部分在筑城现场建窑烧制城砖;另一种说法是,城砖系由周边百姓自发捐献,故城砖规格大小不一。

小编以为,一里见方的川沙古城墙所需城砖不是一个小数目,完全靠民间捐助似乎很难满足需求,只能说有一部分来源于民间捐献,大部分城砖源于现场烧制。




启明桥——老母狗桥

在川沙城偏东南约5公里处有一行政村——长桥村,现隶属于川沙新镇六团社区。在村域东与祝桥中圩村接壤处,原有跨越东、西护塘港,桥堍相连的三座老石桥,分别为长庚桥、启明桥和斗南桥,在当地俗称三堍桥。

长庚桥又名唐家桥,东西向跨越原东护塘港(又称御寇河、备难河、外护塘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始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0年)重修;启明桥位于长庚桥西侧,东西向跨越西护塘港(又称运盐河、内护塘港),清咸丰十年(1860年)建造。长庚桥和启明桥中间隔着老护塘。两桥均于2006年拆除。与启明桥呈90度直角、南北向位于老护塘上的为斗南桥,清咸丰十年(1861年)初建,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现仅有部分残存。

启明桥在当地有一个奇怪的别称叫“老母狗桥”。其来由据传,在举行通桥仪式时,不知从哪里窜出一条老母狗,竟然抢先奔过了新落成的石桥,石桥故得“老母狗桥”别称。




护城濠内“七井”之谜

据道光《川沙厅志》“补遗——杂记志”载:“嘉庆五年夏五月居民为龙舟之戏,至东南城濠遗失龙额上珠球一颗,遣善服水性之阿凤入水捞取,三日不出。众人用长竹竿测之,始知濠间有七处如井状,深不见底,相距各五丈许,阿凤误入焉不能出也,遂相传以为有七井云。”

旧时,川沙向来就有在端午节期间赛龙舟的习俗。而嘉庆五年(1800年)五月划龙舟时,因有一龙舟龙头上的龙珠掉入东南城濠,故派水性上佳的阿凤下水捞取,但到三天后都未见其上来,后人们用长竹竿探测,测得河底有七处相隔约五丈深不见底的洞穴,阿凤因误入而亡。由此,川沙民间流传着在东南城濠河床底下有“七井”的传说。

小编认为,“七井”之说一种可能是纯属讹传,因为川沙城濠在多次疏浚中都未发现有洞穴存在,而另一种可能是在二百多年前,东南城濠底下尚有流沙活动,从而掏空松软的河床形成洞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