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菜鸟的经历

 腹部医学影像 2020-11-27

一个菜鸟的经历

最初接触CT的时候我最喜欢腹组,(92年,那时候仅仅就两本资料,头颅和腹部,首次进修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唐笑先、师志强老师是我的恩师)不仅仅是腹部组织影像可见具体结构,跟普放的概念不一样啦,更主要的是可以比较容易取得病理,可以知道结果,对与错一目了然,特别是追随北京肿瘤医院张晓鹏教授----空腔脏器的CT和MRI诊断将近12年,记得他的最先发表的文章是92年的胃癌CT诊断,一直听了他的好多课,那时候的交通、通信都不发达,每每有课的时候都是通过别的好弟兄发个短信,坐夜火车去北京,早上7点到,赶快去听课地方,听完后晚上再坐夜火车回家,单位不报销,更没有别的补助,单位同事还冷嘲热讽(华哥呀,就你那中专水平还想考研还是考博,再辛苦也是徒劳)。在此同时,还没忘追随王仁贵老师16年,那时候贵哥还是个后生,(大我两岁),弥漫性肺部病变,肺小叶的结构,间质性改变等等,(那时候淋巴管的认识还很浅薄)随着设备的更新,提示的征象越来越多,疾病的诊断越来越明了,更多的会议,更多的专家讲座,让我开拓了视野,特别是05年第一次肯定的诊断LAM,第一次肯定的跟普外科手术专家叫板----1例胃癌患者,周围淋巴结清扫(我数到可见的11粒淋巴结,可他清扫了9粒)。

再后来,胸腔镜的开展,肺部病理相对也容易取得,我就把重心转移在肺部,每一次的全国会议都去参加,就像小学生一样,提前半小去占座位,好多参会的人都看我笑话,真是傻瓜一个(一看就是个老农,我就是祖代农民的儿子),通过多年的学习,从零开始,觉得自己还是学到点东西,05、12-06、06北医三院进修,那么年轻的硕士生,能把课讲得那么透彻,角落里的知识点都了如指掌,再次狠狠的打击了我,让我知道自己的不足,在进修期间,郑卓肇、刘溢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利用06年一个五一假期,把我的所学到的知识,对与错都给予肯定和纠正。再后来就是一直默默无闻的做事、学习,做幻灯,院内及基层讲课,二甲复审。直到16年参加舟山会议(肺部影像联盟),临床--病理--影像对照,茅塞顿开,兆宇老师的三力,曹舅爷的结节处理及腺癌分期CT值得测量,张永奎院长的胸腔镜的局切等等知识点,耳目一新,改变了我的思维观点,特别是17年参与兆宇老师的病理班学习,尽管从零开始学习,但是还是学到了好多好多的知识,对结节的判定及腺癌分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此声明一点,舟山团队是我的恩师,是他们改变了我的思维观点,张永奎院长,曹悍波,王兆宇老师都是我的挚友)。

我时常在想,肺结节可以去按照三力解释(张力、收缩力、破坏力),那么其他系统是否也可以去用一个简单地、让人能熟练掌握的征象来判断呢?破坏力肺鳞癌>腺癌,那么肾脏的透明是不是也可以说破坏力>乳头呢,或者说肺腺癌的乳头状生长方式跟肾乳头状癌有着一样或者相近的病理基础(这个真不会)。可是查阅好多资料,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提示(中文资料),这些只是我的一种猜想。前些日子跟韩志江老师沟通,甲状腺的诊断可否也能这样去思维,供血动脉征,坏死程度及钙化的鉴别,周围的浸润抑或像肝癌微血管浸润那样理解。

感谢群内老师及同仁的辛苦付出,感谢这样的微信平台,让我们有机会学习到知识,更多的是互相的沟通,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维去佐证,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是我们互相进步的基础。

最大的感受是----16年至今,通过微信平台认识了好多各个专业的大咖和同仁,彼此没有歧视,彼此没有利益之争,可以尽情的发言,不管对错,不会就可以去问,去找文献,互相汲取经验,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我感到莫大的荣幸。

只记得相处正能力的老师和同仁,那么你的生活会充满阳光,(今年贵哥的肺部弥漫性间质会议上有幸跟海潮院长同桌吃饭,聆听海潮院长的不同的观点,耳目一新)术业有专攻,你的困难他来解决,他的困难你来解决,爱与被爱都是幸福。

祝福我的好多好多的老师和挚友们生活愉快,家庭和睦,晚上11睡觉,周六周日陪老婆(丈夫)和孩子游玩,简单生活,延年益寿,同时祝愿----胸科之窗、肺部联盟、放射沙龙、mMDT、云影平台、全国的各个胸组、腹组、骨组、神经组的平台的诸位老师心想事成。

今天是腹2组的病例讨论,仅仅是有感而发,别无他意。

-----------李建华(忻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

2018-07-26  17:5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