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史记,韩信到底有没有三分天下的实力?成熟的思维太重要了 今天我们从重返那段历史的岁月征程来看一看,说一说,历史上的韩信的一些事,主要探讨一下以下问题: 成皋之战中,韩信为什么会被夺权? 公元前205年五月,开始了持续了两年三个月的成皋(chéng gāo,又叫虎牢,今河南荥阳境内,地势险要,是防守关中的军事要地)之战。史记记载,六月项王围进成皋,汉王仓促逃出,逃到了韩信张耳在武修的军事驻地。并且直接在卧室就没收了兵符,韩信被任命为国相,去攻打齐国,自己则调动韩信的主力部队,与项羽交锋正面坚守对峙不出。 这件事想来甚是蹊跷,什么也没说,在睡梦中,韩信的部队指挥权就这么没了。且不说刘邦是不是故意为之,或是本身就对韩信设有防备,单单这一个举动上就可以看出,韩信在刘邦心中的地位(或者说在刘邦集团中的地位),甚至不屑商量,面都懒得见了。 韩信成为刘项取胜的关键因素 韩信在进兵途中,就听说齐王已经归降。听取谋士蒯([kuǎi)通的建议,越过黄河,继续攻齐,齐王田广只得逃跑。后又打败前来救援出国的二十万楚军,杀死了项羽的战将龙且公元前203年,降服了整个齐国,占领了楚国东北方大部地区。汉王想合围楚军,就必须需要韩信的支援,项羽想摆脱自己不利的对峙局面,就必须争取韩信的支援。此时,韩信成为了刘项双方决胜的关键因素。 这件事,韩信这里认为是化被动为主动的绝佳机会,有资格去找刘邦叫板的机会。向刘邦提出出兵的条件作为交换,至于刘邦心里怎么想,似乎韩信没有琢磨透。这也不全愿韩信,带兵没有败过,玩心机还是差一些,跟刘邦真的不是一个等级的。刘邦什么时候说话算过数,这么看的话,韩信真的太嫩了。从后面的事实也可以看出,刘邦有的是手段。 韩信到底有没有三分天下的实力? 这个问题分析起来有些复杂,我们已经无法得知最原始的想法,不妨猜测一番,分析一下当时韩信面临的情势和处境。 史记中记载,项羽与汉王对峙广武,汉王却坚守,项羽担心自己腹背受敌,两面夹击,派武涉(今江苏人,和项羽算是老乡吧)游说韩信,反汉连楚。韩信原在项羽处,却没受重用,照理说,此时,完全有叫板的资格,但是韩信辞谢了。随后,蒯通也来规劝,他的提议是三分天下,项刘都不受伤害,建立三分天下的局面。韩信不是没有想过,“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考虑了几天,“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韩信到底是怎么考虑的呢?首先从自己的实力来看,自己的实力不足以三分天下,并且不久之前,还被汉王偷偷拿去了兵符,自己的手里军队实力有限,别忘了,龙且的二十万楚军,是用计阻截潍水水道,水淹大半楚军取胜的,可以看出,当时自己手里的部队人数,至少和楚军不是一个级别的,至少正面交锋是对韩信不利的。如果龙且听取当时有人建议的持久战,借齐王的威望收复齐国的话,韩信不一定能赢。至于站队问题,韩信还是站在汉王一边,项羽对自己也不被重用,错误的坚信认为汉王不会攻打自己已经承认封立的齐国。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罢了。与其这样,还不如有一块封地,就挺满足了。 我们都看得很清楚,这次韩信真的押错了宝,或者说自己的欲望战胜了理智,或者说自己没有自知之明,或者即使刘邦不想杀韩信,不等于别人不会。也许,权利与欲望驾驭不了的时候,就要懂得放手,说着容易,能做到的真的是智者了,太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