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匡胤随口作出半首诗, 朱元璋:这没什么我来!

 东方文捷 2018-07-30
  • A+
  •  
  • A-

在中国,诗词源于生活,更是高于生活,它们像是在诉说,也像是在展示自己的文学积淀。诗词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赵匡胤和朱元璋就有着因诗结缘的这么一段趣事。

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实后周的朝堂多为武将,大字不识一个那种。因为他们经常和南唐、契丹打仗,从来没有想过多读书,对自己的未来多多益善。然而赵匡胤就和这些武夫的思想不同。他就喜欢学习,喜欢读书。公元951年,郭威灭了后汉,建立后周朝,那时候赵匡胤担任禁军的军官,负责周世宗柴荣记时官到大殿前的检查。

一次,赵匡胤参与对南唐及契丹的战役。当战役结束后,班师回朝时,有士兵看到赵匡胤指挥着手下的人搬着很多大箱子,以为他中饱私囊。便悄悄地告诉了柴荣,柴荣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待等到赵匡胤回到都城后,便去他府上,正好看到手下人在往屋内搬箱子。柴荣便径直走到跟前把箱子都打开。

把所有箱子打开后,眼前看到的一幕却全是书籍,柴荣这才知道错怪了赵匡胤。此时,赵匡胤和柴荣说道,我不识得多少字,却能得到皇上厚爱,所以我想多长点学问,多读书,更方便日后为您效力。柴荣听了不甚感动。很快,赵匡胤把从战场那边拉回来的书都读完了。然而,他觉得自己既然要做儒将,就不能光读书,也要学着那些文人墨客写诗才行。

公元960年,赵匡胤不满七岁的周恭帝执政,发动陈桥之变,建立宋朝,并且定都城在河南开封。他的出身是个武将,本来就喜欢读书,在当上皇帝后深感自己的才学方面的不足,也意识到知识对于已经是九五之尊的自己的重要性,便变得更加勤奋起来。

一次,中秋群臣宴上,赵匡胤正在和臣子们一同赏月饮酒。举起酒杯,喝了几口,赵匡胤便来了兴致,于是张口吟了一句:“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可是比较尴尬的是,有了前面一句,后面的灵感就枯竭了,大臣们夸这一句是极好的,一直在桌前等着赵匡胤的下一句的到来。在座的众位大臣多数也是为武将出身,有些反应不过来。幸好,当时有位大臣机灵,看着皇上下不来台,便想出一计,跪下夸赞赵匡胤这一句诗词气势不凡。文武百官听后,也反应了过来,随之也跪了下来,直呼万岁。这才让赵匡胤有个台阶下,此事后,再也没人敢提起过。

时间过了四百年,还是没有哪个皇帝,文人骚客敢接赵匡胤的这一句。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听说赵匡胤当年在中秋赏月时候写一句诗,到现在也没人敢接。于是,朱元璋便产生了好奇心,当时赵匡胤到底作了一句什么诗,就让人找了出来。

朱元璋把它放在桌案上,看着这一句诗出神,不一会也来了兴致,便说到:“至今无人把你补齐,那朕就把你补齐了。”想了又想,琢磨了半天终于想出来了下句。提起毛笔在宣纸上写到: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两位皇帝都不是文人墨客,也不是打小识得千卷书的人,能把一首诗写成这样也很是不易。虽然比不得文人墨客的文采,但是诗中意境非凡,已是伤春哀秋中的一些诗句难以比拟的了。至此,这首跨越百年的佳作,也算是完整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