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0月1日,日本又将驻扎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升格为总军,以作为对苏作战的基本力量,总司令部驻长春(新京),梅津美治郎大将和山田乙三大将先后出任总司令官。 1941年7月,日本为加强本土防御,成立防卫总司令部。1944年后,日本在战争中节节败退。1945年初,日本大本营制定本土作战计划。为准备“本土决战”,4月7日,日本将原本土防卫总司令部改制,成立第一和第二总军。 第一总军,总司令官杉山元陆军元帅,驻地东京,担任铃鹿以东本州岛防御,辖第十一方面军(仙台)、第十二方面军(东京)、第十三方面军(名古屋),共7个军、31个师团、12个独立混成旅团。 第二总军,总司令官畑俊六陆军元帅,驻地广岛,担任铃鹿以西本州岛、九州、四国防预,辖第十五方面军(大阪)、第十六方面军(福冈),共5个军、22个师团、11个独立混成旅团。 驻防日本本土的一式战车部队。 同时,将陆军航空部队统合编为航空总军,总司令官河边正三大将,驻地东京。航空总军统辖本土及中国东北、朝鲜的第一、二、五、六航空军,及驻南京的第十三飞行师团,总计9个飞行师团、73个飞行战队、3000架飞机。 到日本投降时,各总军兵力: 中国派遣军105万人; 关东军80万人; 南方军72万人; 第一总军约120万人 第二总军约90万人 航空总军约10万人。 日本航空总军所属战机 战后,除第一总军改制为复员司令部,专门负责部队复员工作外,其余总军均遭裁撤(第二总军在8月6日原子弹攻击中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日本陆军的总军属于战时编制,部队编成不固定。通常下辖2~3个方面军,并直辖若干军、师团及旅团,总兵力多达数十万至上百万人。 侵华日军的两个总军:中国派遣军和关东军,各时期的编制变化也较大。 中国派遣军刚成立时,下属只有一个方面军,即华北方面军(辖第一军、第十二军、驻蒙军),另直辖第十一军、第十三军、第二十一军及第三飞行集团。1940年2月,中国派遣军在第二十一军基础上组建华南方面军,该方面军由第二十二军(即原第二十一军)和若干师团组成,负责两广地区的作战行动。1941年7月23日起华南方面军脱离中国派遣军建制序列,改为大本营直辖。为直接指导在华中、华南地区的作战,1944年9月10日,在汉口成立第六方面军,属中国派遣军战斗序列,下辖第十一、二十三、三十四军。1945年8月,中国派遣军辖华北方面军、第六方面军,直辖第六军、第十三军、第二十三军及六个师团、第一野战铁道队、第二船舶输送司令部、第十三飞行师团等部队,共27个师团、34个独立旅团,总兵力达105万人。 1945年9月9日,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战区最高统帅部投降,次日冈村宁次遵命宣布取消中国派遣军。 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后离开会场。 关东军于1938年1月升格为方面军时,兵力28万人;1942年10月升格为总军时,下辖两个方面军,即第一方面军(辖第二军、第三军、第五军、第二十军),第二方面军(辖第四军、第六军),另直辖关东防卫军、机甲军、第二航空军,兵力达到74万人。1943年10月30日,日军大本营令关东军第二方面军司令部调往太平洋方面,另在关东军编成内,组建第三方面军司令部,辖第四军、第六军等部。1945年8月9日,日军大本营令驻朝鲜的第十七方面军编入关东军。此时,关东军下辖三个方面军:第一方面军(辖第三军、第五军),第三方面军(第三十军、第四十四军),第十七方面军(第三十四军、第五十八军);关东军直辖第四军。共计31个师团、11个混成旅团、2个战车旅团、1个机动旅团,总兵力80万人,其中驻中国东北51万,北部朝鲜7万,南部朝鲜22万。 1945年8月,苏联远东军发起远东战役,关东军受到毁灭性打击。8月22日,苏军接收了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总司令山田乙三大将向苏军代表交出象征着关东军的指挥权的军刀。 苏联远东军代表在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作者系军史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