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策展手记 | 这场考古展是一枝来自东方的远古之花

 timtxu 2018-07-31

“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展厅



【写在前面】


“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2018年7月10日在国家博物馆如期拉开帷幕。中国国家博物馆全国考古发现系列展的百芳园里又多了一枝来自东部地区的远古之花。


这是我从事展览工作以来主持策划的第七个展览,也是其中策展工作最有效率的一个。



展览中展出的陶器


正如展览标题所呈现的那样,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实际上是一次很纯粹的考古展,从展示内容到展出形式都是在寻求一种如何将小众化的学术性发现转化为更大范围的大众化观赏品的展览尝试。问题从一开始就摆在那里,解决它可能会接近预期效果,不解决则只会无功而返。所幸的是焦家遗址成果十分丰富,仅一个季度的发掘品就达数千件,其中还有观赏价值极高的玉礼器和玉饰品,用这样可观的文物资源来支撑一个展览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不过,正因为资料来源于一个遗址,所以又导致展品的种类相对单一,器物重复率比较高,展多少、展哪些、怎么展,在展品确认环节又陷入了选择障碍。这些优势与不足之间的矛盾,为我们的展览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想出更多的高招来科学阐述和尽可能完美展示。


展览中展出的玉器


1

择其佳善:提炼考古发现中的亮点

焦家遗址是2017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学术价值不可估量。如何用展览体现它的不同凡响,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因此,我们在内容设计阶段就对遗址的重要性做了四个定位。


首先是它的发现填补了鲁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居住形态研究的空白,它的横空出世为探究黄河下游地区古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进程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其次,遗址内发现了夯土城墙、护城壕沟、大型居址等重要设施,虽然尚不完备,但是已初露端倪。


第三,遗址内发现了大批高等级墓葬和大量玉器、白陶和彩陶等高端产品,在埋葬制度上形成了十分稳定的礼仪制度和文明化标志,为深入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礼仪、宗教、思想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第四,大汶口文化本身的工艺技术既带有区域文化特点,同时又处于同时代的较高水平,无论是陶器还是玉器的加工制作,它的发展实际上为当时礼仪制度的繁荣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了解了这些要点,实际上也找到了展览的亮点。于是我们在展览架构和展示单元设计上很早就确定了横空出世、王者之城、礼制先河与工艺流变四个部分,分别对应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展览中的集中展示的陶器


2

化凡为奇:集中展示的广泛应用


确定了展览的基本架构,接下来就是如何更好地去展示。从焦家遗址的年代和特征出发,展览要突出表现的内容,一方面是遗存所蕴涵的与文明相关的历史信息,借助实物转述古人的智慧和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则是由全部遗存所构建的原始礼仪风范,使参观者切实感受到早期礼仪制度历经初始、演化并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样大的主题,以现有的文物展品来说,任何一件玉器陶器都不能够独立起到展示的作用,因此,集中展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在各个单元基本都设计了集中展示的环节,有反映成套玉器出土的龛柜、玉饰品龛柜、陶器生活用具中心柜、白陶器中心柜、大型墓M152全部出土成套陶器和玉器等,都是集中展示方式,其归类依据可以是考古出土的同一单位,也可以是器物相同的功用,更可以是相同的质地。我们的设计师王蕾女士更有点子,她在设计过程中已经十分了解这批文物的性状,所以从空间布局上就单独预留了两个大型的四面展柜放置在两个单元的中央,不但为我们挑选出来的精品文物提供了集中展示的位置,而且增加了参观者欣赏的角度,可以尽情四面观察。这样一来,原本看似孤立的单件文物立刻找到了组织和依托,附加了许多的内涵和灵气,加上灵活有序的排列方式,展品转瞬间由高冷的静物幻化成为生动有趣的证物


从展厅中央的四面展柜之一看展览中的白陶


3

角色转变:同类器物的剧情转换


作为社会化的人工制成品,任何一件文物展品其实也都代表了不同方面的身份。以一件普通的彩陶器来说,它从功能上可能是水器、盛器或者其他容器,彩陶纹饰本身又是艺术作品,而纹饰图案常常又折射出当时人的思想意识甚至宗教信仰方面的信息,器物可能是使用在礼仪场所的用具等等。因此,对于展览来说,展厅其实像一个舞台,文物展品更像一个个演员,根据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共同演绎一段剧情


焦家遗址文物的特征在这方面比较突出,我们根据不同的展示主题,选取合适的文物作为角色,在不同的展示空间里进行扮演,不但避免了同类器物重复率相对较高的不利因素,而且将这种不利转化成了有利条件,再也不用顾虑雷同器物的出现是否会给观者带来展示对象的重复感。人们在欣赏展品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某件东西似曾相识,但看到它所处的不同环境时则会很自然地把它纳入到我们设计的结构里,而不会过分纠结于它出现的频率问题,就像换个节目发现相同的演员,虽然人是相同的,但处在不同的剧情里,所以也就不觉得重复了。


从不同的角度看展览中的白陶鬶


4

原貌重现:场景复原的巧妙制作


考古发现展就是要有原汁原味的考古现场感,这是我在展览筹备初期就确定的一条原则。因此,除了展厅环境的现场感以外,复原大型遗迹场景、将所有出土遗物回归原位,并整体作为展示对象的形式成为我们的具体方案之一。


被誉为五千年前“山东大汉”的M184号墓


说到场景复原,不得不提到被誉为五千年前“山东大汉”的M184号墓,它就是我们采用等比例原状陈列的方式展示当时礼仪形式的代表作。男性墓主身高经实测近2米,墓口长近4米,宽2.1米,一棺一椁,内外相套,棺椁之间和人身上放置近20件陶器、玉器随葬品,其中1件玉钺长达18厘米,表面有大片的朱砂痕迹,是焦家遗址目前所见最大的玉钺,成为当之无愧的“玉钺之王”。这座墓无论是等级、形制、出土陪葬品还是保存状况等都特别适合作这样的场景复原,于是第一时间被我们选中。


身高近2米的墓主


依据合作方发掘领队王芬女士提供的现场照片,我们搭建了墓圹、棺椁的基本结构,我和孙涛、徐沄等几位工程师亲自下手,利用棕皮做内敷材料,外表遍抹石膏,在棺椁框上造出凹凸不平的仿古效果,晾干后涂上调好的土黄色漆料,全部竣工后,已经很接近实景。山东大学的陆青玉、袁超、孟庆蛟和牛月明几位博士,还专程赶来北京,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对人骨架和陶器玉器随葬品进行复位,大家连续奋战了两天才算大功告成,墓主人身躯和随葬的礼器全部经过复原,终于达到了与发掘原状一致的理想效果,真可谓是这位古代山东大汉再次重生。



【结语】


我业余时爱好画画,时常感觉其实每次策展就像在创作一幅新画:初起稿时是清晰的,完工时也很明确,但创作的过程却是无序甚至混沌,有时还会不知所措。但是只要画笔不停,遵循着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效果可能就会在不经意间出现,作品也在不知不觉时已经完成了。


乐享自己的作品,无畏过程中的细节,这就是我的策展之路。



(本文作者王月前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策展人)


【展览信息】



展览:礼出东方——山东焦家遗址考古发现展


展期:2018/7/10 - 2018/9/9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19展厅


票价:30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